萬眾矚目的奧運會男單決賽,在僅僅兩個球之後,就達到了高潮。

許多觀眾甚至有些擔心自己能不能撐完全部的比賽,因為剛剛那兩分多鐘內,他們已經喊得嗓子都有些啞了。

今年是世界乒壇風雲動盪的一年,許許多多的超天才橫空出世,又有許許多多的選手開始超進化,於是誕生了無數的名場面。

但現在大家確信,今年最大的名場面一定是還沒打完的眼前這場球。

因為剛剛結束的兩個球,每一個球都是一個名場面。

這可太讓人興奮了。

比賽還在繼續。

王超拿到發球權,發了一個短下旋。

這沒有任何問題。

因為他現在已經是全世界鬥短第一人。

孫天龍選擇繼續試。

既然鬥短不行,偷襲不成,相持也沒拿到優勢,那就再從技術上嘗試一下。

他在今年三月份跟王超試過純技術流對峙,當時王超並沒有落下風,於是世界乒壇一致公認王超是唯一可以與他在技術上相提並論的一代宗師。

但孫天龍自己知道,當時自己發揮出來的並不是全部的技術。

因為當時他身上有傷。

在任何一項體育專案中,速度、力量、技術等等指標都不可能是完全孤立存在的,它們一定是相輔相成的,當其中某個因素拖後腿,就一定會影響其他因素的發揮。

孫天龍就是因為當時傷病嚴重,跑不動,無法盡情發力,所以很多技術其實是被封印的。

但現在,他解封了。

孫天龍直接反手擰。

這個簡單的動作又引起了看臺上一片低低的嗡嗡聲。

因為過去那些年,孫天龍的反手是幾乎沒有擰這個動作的。

他更習慣用搓、擺、帶、託、推等動作來解決對方的臺內下旋球。

這一方面是因為他當時還是世界鬥短第一人,並不需要迅速把比賽內容推進到互拼上旋球的階段。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的反手發力確實是短板。而擰球這種技術卻是雙刃劍,若是擰得沒有質量,那當真就像給對方喂球一樣。

但孫天龍此時居然擰了一個球。

普通球迷是分辨不出這個球的具體質量的,唯有現場的何敬平等少數幾人,以及場外的秦華昌等少數幾人,能夠大概看出來,這個球擰的質量居然挺高。

沒有林梓君那麼快,也沒有範小東那麼爆,但毫無疑問,這算是一個常規範疇下的高質量擰球,既有速度,也有旋轉,小球劃出一道拐彎的曲線,一頭紮在王超面前的臺子上。

王超最常規的應對方法應該是退臺正手拉弧圈,但此刻他選擇頂上去,直接正手強拉前衝弧圈球。

孫天龍再度反擰。

王超再度正手拉。

孫天龍往前一推。

王超臺內反拉。

孫天龍手臂架起,轉動手腕,把球打到王超正手位底線大角度,這赫然是王超當初發明的冷門兜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