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和水鳥鷹的比賽總共沒超過十分鐘,就以水鳥鷹“悲壯”退場而告終。

這也意味著,其實在鄰桌的另外一場球,米歇爾vs高明遠,其實還沒打多久。

事實上今天的高明遠打得很不錯,他雖然正手擊球依然存在著架肩的現象,但至少看得出努力沉肩的細節,&bsp&bsp同時,他透過自己更強的反手位能力,把快節奏和高球速的特點發揮出來了。

他甚至打得有幾分林梓君的韻味,只是技術穩定性還差了些,同時正手位進攻的上臺率依然有待提高。

無論如何,今天的高明遠絕對與過去乒超賽場上的高明遠,&bsp&bsp以及年初國家隊選拔時的高明遠截然不同,他完全可以說是進步了一大截,已經真正有了些值得培養的國家隊苗子的意思。

然而他面對米歇爾,並沒有佔到任何便宜。

米歇爾是一米九的大高個,在天然擁有更大護檯面積的同時,也必然要承擔靈活度不夠的缺點,事實上,按照他過去這些年的打法,他是應該隱隱有些被高明遠剋制的。

但他今天卻在本國球迷面前展現出讓人相當眼前一亮的全新元素。

他換膠了,他的球拍正面原本是當前最流行的反膠,卻在老瓦的指導下換成已經很少有人用的正膠。

正膠是短顆粒朝上,反膠則表面光滑。

正膠不吃旋轉,也很難製造旋轉,反膠卻全靠摩擦力吃飯。

所以他這一換,就代表他正手原本極富盛名的前衝弧圈、高吊弧圈和重弧圈統統沒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手不講究旋轉的正手硬拍。

這無疑是與現代主流打法背道而馳的。

但是當大家真正看到他的表現時,才知道老瓦給他提出的這個建議究竟有多麼精髓。

以前的米歇爾,&bsp&bsp正手瘋狂發力弧圈,反手瘋狂發力弧圈,&bsp&bsp他依靠一米九的大個子和大塊頭,&bsp&bsp即便是反手位中遠臺的反拉反撕都能撕出巨大的威力,&bsp&bsp正手那一板爆衝更是砸得球拍梆梆作響,&bsp&bsp整個技戰術打法的精髓就是不講道理的單板質量。

當時他一直有著“正手進攻落點太正”的問題存在,但他不在乎,因為力量太足了,就算你能穩穩站定了去接也不是一定接得住的。

這種打法好看是好看,但一旦碰到那種極其擅長控制的選手,就會被吃得死死的,因為對方會透過各種臺內小球的變化讓你根本沒有出臺拉球的機會,讓你一身蠻力無處使,只能憋屈的在別人的舒適區裡戰鬥。

所以米歇爾這麼多年來遇到拜耳始終是凶多吉少,因為拜耳畢竟是這顆星球上手感最好的五個人之一,實至名歸的“小孫天龍”。

但換了正膠的米歇爾,正手開始不玩暴力弧圈了,這塊膠皮不吃旋轉,讓他在臺內鬥短時更能控住球,無論是臺內擺還是撇,都能更精準的掌控落點,完全解決了之前“正手位進攻落點太正”的問題。

他忽然就多了幾分亞洲選手的細膩,&bsp&bsp從一個只有長球的選手,變成了一個長短結合的選手。

這種改善是核彈級的,&bsp&bsp相當於給他原本已經定型的技術硬生生新開出來一條路,&bsp&bsp如果用容器理論來表達,那就是他的閉環變大了。

在進攻端,他的正手硬拍打出了讓人完全意料之外的超強威力。

同樣是因為正膠不吃轉,所以無論對方是什麼旋轉方向的球,只要高度夠,他就敢直接拍,在同樣的力量下,拍過去的球因為不帶旋轉,比拉過去的球速度至少快百分之三十,這種突兀的變化,在高明遠身上倒是沒有太明顯的效果,但是可以想象,若是一個過去非常熟悉米歇爾的對手,忽然發現對方的球從“重”變成了“快”,那麼適應起來,顯然會覺得非常彆扭。

同時不要忘了,米歇爾的反手位依然是反膠拉弧圈,這就造成他的正手位和反手位不但在處理旋轉的時候完全不同,就連打出來的球的性質都完全不同。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點眼熟了?

是不是有點羅九當初換膠那個意思了?

事實證明,天底下真正的乒乓球戰術大師都有著殊途同歸的銳利眼光,無論王超幫助羅九換膠,還是老瓦指導米歇爾換膠,講究的都是在解決自身弊端的前提下,儘量讓自己的球變得非常彆扭,屬性多樣化,以此來給對手造成巨大的適應難度和判斷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