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這項運動,發球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從當年的遮擋式發球大行其道,到後來國際乒聯更改規則,不允許遮擋發球。

從當年拋球沒有任何約束,到現在強行要求向上方垂直拋球,並且拋球高度不低於十六厘米。

從當年各種稀奇古怪的膠皮大行其道,到現在許多膠皮都被裁定為違規。

從當年各種膠水都能用,到現在正規比賽中不允許使用有機膠水。

可以說,為了避免在比賽過程中出現“資訊不透明”的情況,讓比賽儘量公平化,國際乒聯在這些年裡做了無數的規則修正。

而發球問題,正是”資訊不透明“問題的重災區。

到了如今,所有的發球,在慢鏡頭下都一目瞭然,理論上說,只要對方觀察得夠仔細,絕不存在判斷不了發球線路和旋轉方向的問題。

所以王超的發球得分,其實跟發球難度毫無關係。

他的難點在技巧之外,在於“算計”。

舉個例子。

同樣的一個短下旋發球,如果對方預判到了,提前迎上來,就可以強行發力擰拉或是挑打,一板子直接打死都是有可能的。

但如果對方誤以為這是個底線長球,不提前迎上來,那他就唯有選擇擺短,先穩一板子。

而如果他竟然判斷這是個快速的偷長,那他會迅速後撤步,當他身形後撤,忽然發現這球竟然是短下旋,他卻已經沒辦法將正在急速後退中的身形拉回來了。

他將直接吃發球,丟分。

——這就是發球的奧妙之所在。

其精髓,既在於“欺騙”,也在於“預判”。

發球的人,要想辦法欺騙接球的人。

接球的人,要準確的預判對方的發球。

這是極高層面的心理博弈。

很多業餘玩家都不知道,其實一場真正的高質量比賽打下來,雙方選手首先感覺到的絕不是身體疲憊,而是心力交瘁。

他們真正累的,是“心”,確切的說,是“腦子”。

就在王斌的出神間,球場上又已經打過六個回合,比分跳到了9:3,王超領先。

從3:3開始,他再也沒有丟掉一個球,直接連拿了六分。

到這時,球場外圍已經沒有隊員喧譁了,即便是再沒心沒肺的人,也開始意識到王超的打法絕對沒有看上去那麼簡單。

趙富強和李振國早已停止了爭論,兩人都覺得臉上火辣辣的,有點疼。

鬧了半天,這第三個名額還是王超的,那麼,自己跟對方又是爭了個什麼呢?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