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他往前隨一踏步,空間和維度在他面前完全沒有意義,只一步已到了他的目的地:驪山。

驪山是如今人族的大本營之一,有兩大宮殿在此,其一為女媧神殿,是女媧的道場。

雖說女媧真身如今早已離開太陽系千年之久,但道場和傳承還在,她的化身在數百年前消散時,以無上法力吐出一蛋,留下了一脈後代,便是如今的女媧一脈,號之曰神女。

不過林書航不是來找她的,而是在驪山的另一位人族大能宮殿,驪山老母。

這是人族中的第一位成聖者,也即是曾經的‘樹’,也是林蛾,只因居於驪山,又向人族傳道,因此被尊為人母而得號。

林書航才剛在山頂上現身,感受到天尊降臨,驪山老母已自動出現,衝林書航盈盈拜下:“拜見天尊。”

林書航點了點頭,問道:“人族如今情況如何?與我盤點一下。”

“是。”

這千年來,山族發展興旺,人數也早已幾何倍增,也正式更名為了人族,驪山老母自千年前便是人族的領袖,並延續至今。

“我人族成聖者,目前已有七人,分別為老生、共工、鴻、陸壓、李道、靈寶以及元氏。”

李道、靈寶和元氏都是當初最早跟隨林書航修行的八人組之一,與林蛾、共工同代,就這三人名字還是林書航給取的,直指歷史傳說中的三清。

人族需要領袖,歷史需要閉環,以他盤古的身份培養出三清,也算是功德圓滿。

而三人確實也不負重望,成仙既早,對道的領悟也高,加上林書航的資源傾斜和這千年來時常教導,如今得證聖位也是理所當然。

那鴻與陸壓卻就與林書航無關了,是人族後來的小輩裡出頭,居然能後來居上,成就聖境,天賦確實非同小可。

“我人族亦有金仙五十,天仙數百位,除現在的驪山外,掌控了夏商一代繁衍生息,托賴天尊照顧,各族得天尊嚴令不得靠近,資源豐富生存無憂,如今已發展有三千餘萬人。”

驪山老母口中的夏商,可不是後來的夏朝和商朝,只是山族人對這一片區域的統稱,範圍大致在後世的陝西、四川、雲貴一帶,自然也囊括了曾經山族所在的封印之地。

“普通人族如何生存?”林書航問。

“以部落形式散居,”驪山老母說道:“我曾嘗試過在部族中推行國的概念,但效果並不好。”

“原因?”

“打個比方,就像當初妖族修行時所面臨的問題一樣,普遍屬於民智未開。”驪山老母答道:“若以部族的形式小範圍聚集,則各部族相安無事,自有其生存之道,可休說將數個部落聯合起來,便只是某一個部落過於興旺,人口眾多,也會很快陷入管理的混亂,因為都是財產共有,食宿同體,當幹活的人多了,偷懶的就會變多,而懶人一旦變多,勤奮的人感受到不公,也跟著學懶,那整個部族很快就會陷入一種自損耗的惡性迴圈……”

“財產私有呢?”

“那就會滋生掌權者,可他們又並不懂御下之道,管理的混亂只會滋生更大的混亂,他們中也有嘗試著摸索管理之道的,但部族的生存環境卻並不會給他們這樣的機會,小小的試錯,結果卻往往會是導致部族的覆滅,至少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發現任何一個成功解決這問題的部族,都是部族越大,亡得越快,而部族越小,生存壓力越大,反而越具備活力。”

“我曾嘗試過教導他們御下之術,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要麼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要麼就是學了個似是而非。”驪山老母嘆息道:“說到底,民智未開。”

“修行雖可開智,但在普通人中能具備修行天賦的人實在是太少了,即便偶爾有那麼幾個踏上了修行之路,也會從此將重心放到自身的修行上,根本不願意再回去做個凡人,去領導那些普通的人族。”

“這進一步導致修行者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幾乎已經成了兩個物種,現在甚至開始出現了修行斷代,即凡人的後代,具備修行天賦的越來越少,預計將在數百年內徹底斷絕,用寒武人的話來說,他們畢竟都屬於是被‘淘汰的基因’,如此一代代傳下來的修行天賦自然愈來愈差,而修行者個個奔著突破自我而去,繁衍後代的慾望低下,且本身也繁衍不易,讓弟子感覺人族彷彿已進入了一個發展上的瓶頸期。”

林書航聽出她的言外之意,笑著問道:“你猜到我的來意了?”

“天尊希望人族統領天下,但說實話,弟子卻覺得時機還未到,人族修行斷層的事若不解決,出現的強者越來越少,那即便在天尊的扶持下坐上天庭之位,只怕也是坐不穩的。”

“與我想的一樣。”林書航點了點頭:“但人族坐天下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我來解決人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