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 戰趙雲(第1/2頁)
章節報錯
四象陣已破,縫合屍伏誅,道觀已再無威脅。
可想到曾經在地牢裡見過的平民慘狀,林書航還是讓關羽麾下將整座道觀都給點了,絕不給那宮崇留下再回來的機會。
同時,也是想取個巧。
宮崇既然已經逃走,眼下無又無任何線索, 當真是無從找起,真要這樣耗,那可不知得在這個場景裡耗上多久了。
於是點燃道觀,看看能否滿足模擬器要求的‘解救荊州百姓於苦難’之說。
結果顯而易見……
四象道觀火光沖天,所幸與周圍的榆林之間有著一截空地,並不至於點燃森林。
只是這熊熊火光,又是盛夏,即便是眾人隔著數百米外, 也感覺有陣陣熱浪不停的襲來。
沒抓到宮崇, 關羽和趙雲都覺有些遺憾,此時只說道:“那宮崇既在道觀中佈置下如此厲害的陣法,必然是對此有所不捨,說不定還會回來,我可派人潛伏於附近等候,軍師不若暫且先跟我們回新野,在新野先養著傷,等我們抓到了宮崇,給軍師報了這大仇,再回益州也不遲。”
兩人話音未落,旁邊的諸葛亮已經笑了起來:“那宮崇是不會再回來了,別說回來,大概連看都不會來看一眼吧。”
關羽眉頭微微一皺,他生性何等高傲,說話時,居然會被一個年輕人打斷,若不是看軍師的面子, 立刻便要呵斥回去。
卻不知軍師是在何處認識此人的, 是早就認識的舊友?還是剛剛認識的新人?
卻見林書航眼中微微一亮:“孔明這話有何說法?”
這年頭,只有相互關係十分親近之人,才會用彼此的表字相稱,否則一般都是直呼其名。
林書航知道這一點,但對這種語法並不是特別習慣,反倒是三國演義看多了,習慣性的就稱孔明,當面喊諸葛亮總覺得拗口。
卻讓關羽和趙雲小有誤會,此時暗暗點頭,連帶著愛屋及烏,對本不怎麼看重的諸葛亮,臉色也稍稍合緩:看來軍師與此人的交情非同一般。
諸葛亮本也不是俗人,自不會在意林書航的稱呼是否合乎禮儀,只笑著說道:“亮喜好鑽研六甲遁術,昨日被困地牢中時無所事事,便以龜策占卜,恰得出一卦……”
他‘天干地火’的術語說了一通, 聽得關趙二人頭暈, 連林書航這通曉六十四卦的所謂‘專家’也是聽得一知半解, 最後才解釋道:“此妖道應該已經去了益州,藏於深山之中,具體的位置我現在無法細說,但既有大概的方位,此間去益州又只有一條路,加上他道觀家大業大、人也夠多,光是要搬運他煉製的那些魔屍,便不知需要多少輛大車,即便有意分散開,也照樣明顯……因此只需沿途細心查探,以兄臺的智慧,必可發現其蛛絲馬跡。”
益州?那便是去了四川。
林書航心中有譜了,緊跟著腦瓜子也是一轉,心生一策,衝諸葛亮拱手道:“多謝孔明告之,只是適才救命之恩,孔明可也莫要相忘。”
諸葛亮一怔:“兄臺莫非想讓我隨行,替你一路追蹤,抓那妖道去?”
林書航哈哈一笑,毫不客氣:“適才孔明說我舉一反三,我看舉一反三的是孔明才對啊,古人常言有恩必報,孔明莫要推辭!”
“……”諸葛亮一聲長嘆,哭笑不得的說道:“冤冤相報,你還得倒是挺快。”
稍作感慨,這才又笑了起來:“也好,這妖道確是罪大惡極,死不足惜,我最喜雲遊,慣看各地風土人情、見遍人生百態,便當去雲遊了。”
拉了諸葛亮上船,林書航心裡頓時穩了一大截,衝關羽和趙雲拱手道:“關將軍,子龍,新野初勝,要防曹賊來犯,兩位乃主公身邊重將,不可遠離,這便告辭吧,他日若有機會,我等尚可在益州相會。”
關羽皺了皺眉頭,趙雲則是說道:“軍師若只是去益州,雲自然恭送,可若說是去追捕妖道……便看今日他這幾尊縫合傀儡,也非尋常武者可匹敵,軍師還有傷在身,怎能輕易以身涉險?不若暫且先回新野,待稟明主公,或可令雲領精兵陪軍師入蜀……”
林書航想的本就是要離開劉備,真要這樣,那可就離不開了。
再說了,諸葛亮現在就在身邊,倘若引去劉備那裡,這倆乾柴烈火、如魚得水的,那還走得脫?
而且現在的諸葛亮,看起來與五年後那個溫文爾雅的臥龍先生可是大相徑庭,幾年的經歷足以造就一個人,但若提前出山、改變人生軌跡,那也可能毀了一個人,林書航還是更願意歷史沿著原本的軌跡行走。
至於說私心……私心也是有的,他是真喜歡這位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智者之一,甚至曾經崇拜過,如今能在千餘年前與之相交,共赴四川、相互交流,那可也真算是人生快事了。
林書航想及此,忍不住大笑起來,突然拔出大橫刀:“子龍若不放心,肯接我三刀,若劈不退你,我便聽你的如何?”
趙雲和關羽都是一怔。
雖說兩人都看得出林軍師氣血不俗,應該是有不錯的武藝在身,但說實話,要說與趙雲較量,想把趙雲逼退……
那真不是瞧不起軍師,實在是軍師可能不太看得懂……這中間的差距太大了,只有到了他們這樣的層次才明白!
畢竟拋開武道不提,單看其氣血而言的話,軍師頂多就是李典的水平,甚至可能還稍有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