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 玄甲軍統領(第一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段志玄與李世民的關係非同一般。
前者是法曹參軍段偃師的兒子,客居太原,由於本身出身名門頗有權勢,加上天賦異稟、一身武藝不輸當世名將,因此在太原城是出了名的小霸王,小小年紀就已經是太原的社會一哥,在太原橫行霸道無人敢管。
後者則是太原郡守之子, 又擅籠絡人心,絕對是太原城中妥妥的頭號大少。
這段志玄任他在太原牛逼透頂,他老子都管不了,卻唯獨被李世民收拾得服服帖帖,可謂是從小玩到大的死黨關係。
此時看到段志玄身上的傷,又知是為了給自己斷後所受, 李世民也是一時間真情流露, 忍不住落下淚來。
軍伍中自常備有金瘡藥一類止血的東西, 此時李世民親自給段志玄先處理了下傷口,等他弄完,已看到前方樹林中一棵大樹倒下。
不一會兒,林書航已然提著一塊大木板走了回來:“騎馬顛簸恐會傷口迸發,只能讓軍士先抬著,等到了餘杭再找名醫治療。”
李世民點頭稱是,招呼來兩個士兵抬起段志玄上路,讓隊伍繼續前行不要停下,這才終於得空打量起林書航。
坦白說,這青年,李世民一看就十分喜歡。
長得雖是稍顯瘦弱了些,但眉清目秀、丰神俊朗,氣質非凡,且還神力無匹,一身武藝感覺更在段志玄之上,當真是英雄出少年。
而若僅只是形象與武藝,或許還未見得讓李世民如此喜歡,更讓他欣喜的是, 此人還有膽有識。
李世民此前其實一直就在前面偷偷觀察他, 此前撤退時獨自斷後,面對無數瓦崗叛軍有可能的追襲,卻是穩而不亂、氣定神閒,那氣場可真不是裝出來的,是真的心穩,甚至連當時仍舊還有些驚魂未定的李世民,都是受其感染才漸漸放下心來。
太宗的心理何其強大?雖說現在的李世民還未曾修行到後來那般大氣,但畢竟也是天可汗、唐太宗,能用行動感染到他,已足見林書航的氣場之強、內心之穩了。
而更讓李世民意外的是,此人既用先前擒拿的一將要挾脫身,可脫身之後居然當真就把那俘虜給隨手放了……
畢竟先前他擒那將,既能要挾到後來那個強得離譜的黑臉將軍,且身披甲冑一看就價值不菲,便知那大將的身份必然非同一般。
可這李玄既已脫身,居然捨得不用那大將來換取軍功,只為了一句都沒落實口的所謂應承。
如此言而有信之人, 別說李世民這樣的自己人了, 就算是敵人只怕都會敬重三分。
甚至李世民猜想後來一直沒有追兵,或許這其中便有李玄放了那大將的緣故,畢竟瓦崗寨都是一夥江湖人士,極重義信字,李玄對他們守信,他們反倒是不好痛下殺手。
武藝既高,又有膽有識,且還如此言而有信,不過只是剛認識了不到小半天功夫,這李玄卻早已經在李世民的腦子裡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此時衝林書航抱拳道:“今日幸虧有將軍相助,否則世民命必休矣,未知將軍大名?以將軍身手,怎會埋沒在太原軍中?”
林書航穿的是太原兵底層小卒的服飾,李世民自家的太原軍,自然是一眼就看得出來。
但卻並不稱之為卒,而是高抬一聲將軍,這已然是赤裸裸的想要提拔拉攏,也有那麼點為自己‘有眼不識泰山、埋沒人才’的事情開脫開脫的意思。
萬一這是什麼軍中被人嫉妒打壓的戲碼,那自己嚴懲徹查的同時,也算是提前為自己開脫了,可別因曾經的不瞭解而錯失一員大將。
林書航微笑道:“在下李玄,自幼跟隨叔父學習武藝,待如今自覺學有所成,方才出來報效國家,因此一個月前才剛加入太原軍,還在熟悉軍旅之事時便被調遣來了此間,在下不過一名小卒,這胯下馬、掌中刀,都是剛才在戰場上搶奪而來,可當不得秦王這聲將軍的稱呼。”
李世民聽他這麼一說便即恍然。
如今天下群雄並起、農民起義鬧得風風火火,各地郡守均人人自危,私下擴充軍備,太原自然也不例外。
一個月前太原剛好有一波招兵,像這位李玄這樣剛入軍不到一個月的新兵,原本是不可能派給李世民隨軍出征的,但必是校官看其武藝高強,這才特意破例推薦到了他麾下來隨軍出征。
這麼說來,太原軍中那些人,非但沒有給自己捅婁子、打壓忠良,反倒該是舉薦有功了。
如此自然最好,加上林書航的回答不卑不亢,既不邀功請賞,也不吹牛拍馬,更是讓李世民心中喜愛,他大笑著說道:“若是連兄臺這身手、見識、談吐都當不得將軍二字,那這天下間豈不是已經無將可用了?李兄弟休要自謙!等到了餘杭安頓下來,我必表彰朝廷,保李兄弟至少一個輕車督尉之職!”
輕車督尉,在大隋已是正四品的官職,正常情況下即便有人在背後使足勁兒,也得在軍中至少熬上好幾年才能爬上去。
可如今既是亂世,各地郡守的私權都很大,這次又是為了去救楊廣而打仗,再加上秦王親自上表,才敢說把一無名小卒直接提到四品官。
本以為如此飛昇,這李玄必會感恩戴德,可沒想到對方只是微微一笑,拱手說道:“李玄剛剛入伍,尚無寸功,且又隨軍吃了一場敗仗,不被責罰已然萬幸,豈有晉升之理?再說隋軍新敗,煬帝震怒,秦王此時若為了在下去上表請官,固是出自一片愛才之心,但只怕壞了秦王清譽,也為煬帝不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