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請為大王吞之。”

想到歷史上那位上將同蜀漢先主劉備之間的對話,哪怕張策這位後世之人聽了,亦是忍不住心潮澎湃。

而那位義陽上將……

不是旁人。

正是蜀漢鎮遠將軍,漢中太守,魏延,魏文長。

一個能力不在五虎之下,但因為一部演義而被歷史所低估的漢末名將。

忠心耿耿,難逃殺身之禍。

這是張策對於魏延品性的評價,而非腦後生有反骨。

至於其在軍事領域的能力高低……

以張策的個人之見,五虎上將中如果單論領兵打仗的能力,除了巔峰時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關羽能穩穩的壓制魏延一籌之外,其餘四者比之魏延都差了幾分。

哪怕是後來的姜維,雖然勝過魏延,但也未必能勝過多少。

可以佐證這一點的是……

魏延鎮守漢中直至身死的十餘年間裡,漢中始終不曾有失。

哪怕是在他被冤殺後,繼任漢中坐鎮的蜀漢大將王平依舊是貫徹魏延在漢中推行的堅壁不戰,使敵力竭的戰略。

以至於曹魏大將軍曹爽領兵進犯漢中的時候,奪城不得,引數十萬大軍無功而返。

這也使得蜀漢在相對勢弱的時候,哪怕不用在作為蜀漢門戶的漢中之地囤聚重兵也能保證蜀漢北大門的安全。

然而。

到了諸葛亮的繼任者姜維掌權蜀漢軍事時期,事情發生了變化。

姜維認為魏延的軍事部署守舊,擅自變更了魏延的堅壁不戰方略,於是將各個據點的駐軍撤往漢,樂二城,採取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到漢中內部作戰的軍事部署。

成也姜維,敗也姜維。

姜維的本心或許是好的,但他卻忽略了最致命的一點。

魏延的策略雖然不能進攻殺敵,卻可保證漢中固若金湯,不被敵人輕易入侵。

而他姜維的策略,對於將領的作戰素質和統兵水平要求極高。

一個處理不慎便會導致漢中全線防禦崩潰,令敵人大軍如入無人之境。

歷史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蜀漢敗亡之始,赫然和漢中的防禦崩潰脫不了干係。

你能想象鍾會在率軍攻打漢中之時,漢中軍因為主力集結在漢,樂二城的關係,魏軍竟然長驅直入直抵樂城城下的場景嗎?

可以說。

漢中守軍在數倍於他們的魏軍兵臨城下包圍的時候,他們就已經失去了和成都的聯絡,將自己變為了一支等死的孤軍。

彼時。

提出堅壁清野,誘敵深入這個漢中御守方略的姜維正被鄧艾所牽制,分身無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