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策將注意力放在了系統給他羅列出的選項和獎勵上。

憑心而言,如果不看系統給出的選擇,不受選項因素的影響,讓他在三種高產作物中必須選擇一個的話……

張策絕對會選擇系統獎勵的占城稻,不存絲毫遲疑的那種。

因為比起玉米和紅薯而言,占城稻才是張策最為看好的作物。

這種在宋時從占城國傳來,在江淮,兩浙之地推廣開來的稻種作物不光有著早蒔,早熟,耐寒,粒細的有點,更因為其生長週期短的緣故,可以配合華夏長江流域本土的“晚稻”,實現一年兩熟。

從而在根本上,極大的緩解漢末亂世的糧食壓力。

然而。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這玩意特孃的只適合種在水域多的南方。

占城稻成長的環境,先天性的決定了哪怕張策再怎麼心儀於他,也不得不忍痛割愛,理性的選擇玉米。

無他,玉米不但高產,更適合北方耕種!

尤其是對於以小麥這類麵食為主的北方人而言,有人或許認為食米飯的都是異端,但絕不會認為食用玉米麵的人會是異端。

玉米粗糧饅頭,玉米糊糊,北方農家百姓誰家沒吃過喝過?

從這方面來看,天生適合於紮根北方的玉米這類作物倒是同張策的逐霸方略相性很合的來。

有意思的是。

對於欲要效仿先秦而以關中為基逐霸的張策而言,他將來的領地中就許多很適合種植玉米的土地。

關中平原。

以及現如今未曾開始水土流失,仍舊是一片青山綠水,大河奔騰不息在側的黃土地。

以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為耕種基地,輔之以種植玉米和當下漢朝北方的麥種。

只要將來玉米在黃土地上得以推廣開來,兩大糧食作物輪種之下,無論征戰多麼頻繁,他麾下的大軍都會再無糧食匱乏之憂。

玉米杆也是用處多多,或餵馬或焚燒養地都不會差!

焚燒玉米杆環境汙染?古代社會能汙染到哪裡去!

呵呵!

若是埋頭髮展個十年二十年,實行廣積糧戰略,說不定在天下諸侯都苦於糧食匱乏,人丁減少的時候,張策治下的人口出現大幅增長也未可知。

雖然這句話乍一聽覺的很離譜,但不可否認的是……

後世的華夏人口第一次突破億萬桎梏的時候,正是占城稻,玉米,紅薯等外來高產作物進入華夏,並且推廣開來的時間節點。

而在那之前,煌極一時的漢唐百姓人口也不過才四五千萬而已。

是二者的國力不如後世的明清嗎?

其實不盡然。

究其根本還是生產力水平限制了漢唐兩大帝國的發展,使得當時的作物儲備也不足以養活上億的人口。

張策心中明白:占城稻潛力很大,但不是最適合他的。

他若是想要發揮占城稻的最大價值,前提是他的平了北方,進而將兵鋒指向江南之地。

屆時占城稻才會有用武之地。

張策是個務實的人。

眼下的占城稻於他而言,終究是顯得有些“華而不實”“食之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