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分歧(第2/4頁)
章節報錯
“要你娘個頭。”甄武心情不爽的破口大罵道:“你把老子當什麼人了。”
猴子被罵的脖子一縮,連忙又叫了幾人進來,把東西全部抬著給還了回去,只是還的時候,猴子心裡都忍不住的滴血。
他和程良幾個在外面候著的時候,早把這些當自個家的了,本還打算一會兒找發了橫財的甄武討個賞去喝酒呢,這一下全泡湯了。
而當杜省被趕出趙國公府的大門後,他看著恢弘的大門,依舊滿腦子都是疑惑,這為啥被趕了出來?
按理來說,不該是有宴席嗎?
趙國公今兒咋不講規矩了呢。
他卻不知道,甄武這時早已經陷入了深思當中。
甄武從沒忘記他身上還帶著朱棣給的劇本呢,等到陳天平到了京城後,他需要演上一場把事鬧大的急先鋒,好讓文武百官都不得不支援朱棣想要兵發安南的想法,或者最起碼也要鬧的讓文武百官說不上什麼拒絕的話。
其實能混到朝廷當官的沒有傻子,兵發安南後,大明對於南洋半島的控制力度會直線上升,這直接關係到南洋貿易之事,而東南沿海的眾多大族,自元朝時就在海上貿易不斷,和海上的倭寇,海盜,以及明初一些反明起義軍等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絡,他們這些大族就是憑藉著這些關係,在南洋貿易上賺的盆滿缽滿,而那些海盜,倭寇等也因為這些眾多商船的緣故,在海上活的有滋有味。
明初,大明無力涉及海洋之事,朱元章不得不施行禁海,可有利可圖的情況下,又怎麼可能完全禁的住。
現在朱棣想要打安南,很明顯就是意在沛公,想要藉助安南之地清理南海,打通並且維護貿易航線,這些世家大族如何能看不出來,而且他們也完全能夠預料到,一旦海洋上平靜無波後,他們想要貿易就不得不依仗朝廷,而依仗朝廷,先不說需要看朝廷臉色,利益也是天差地別,這他們如何能接受。
這也是為什麼自鄭和下西洋開始,這項政策就一直有文臣唱衰的原因,甚至不惜摸黑這項政策,而安南在打下來足足二十多年裡,堂堂大明,竟然就沒有一個優秀的內政人才,能把安南治理好,甚至等到朱棣一死,各種叛亂瞬間就再也壓不住了,楊士奇等一眾文臣更是開始不停的上表攛掇著朱瞻基放棄安南。
自此安南沒了,西洋之事也割棄了。
即便等到朱見深上位。
這位成化帝再現鐵血手腕,不僅把堡宗留下的爛攤子一點一點收拾好,給大明補了一大口血,還把雲南,兩廣,川蜀,漠北,東北各地叛亂平復下來,並且吏治也再次清明起來,就這麼一個優秀的皇帝,可是當他想要再次下西洋,收拾安南局勢時,一個叫劉大夏的官員竟然把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全部燒了。
這個劉大夏和當初楊士奇他們勸朱瞻基放棄安南,簡直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而朱見深的在文官當中的評價是什麼?
老實守成。
真呵呵。
怪不得後世明粉們,追著文官集團總是破口大罵,這不是沒有道理的,估計還真是元朝把那些老爺們慣壞了。
閒言少敘,說回現在。
朱棣是知道朝堂上對於兵發安南,肯定是有不同意見的,所以朱棣讓甄武這個沒臉沒皮的,又賊得和個猴子一樣的人,藉著陳天平一事,把事情鬧到不出兵不行的狀況。
甄武也清楚這個情況。
可是現在杜省竟然在陳天平之前進京,甄武便有點算不準,這個杜省會帶來什麼樣的變數了,畢竟杜省的金豆子實在是不少。
誰知道能收買多少人幫他說話和辦事呢。
所以,等到程良回來後,甄武叫來程良,鄭重的吩咐道:“你讓人去把杜省給我盯緊了,一天下來,他做了什麼事,見了什麼人,事無鉅細的全部彙報給我,另外,派人去查一下陳天平他們到了哪裡了,奶奶的,這麼慢吞吞的,也不怕死路上。”
“諾。”程良應聲便快速走了下去。
甄武看著程良離去的背影,手指敲著桌子,露出了一抹冷笑。
怎麼不管哪個年代,為什麼總有一些人為了貪圖一己私利,甚至不惜害國,賣國,以及詆譭自己的國家呢。
他們怎麼就沒有一顆同胞的心呢!
……
甄武本以為杜省被他趕出府門,總能消停幾天,或者說即便杜省跑其他的關係,也總需要幾天時間,可沒想到杜省在第二天竟然登上了漢王府的大門。
這一下子讓甄武警惕了起來。
他不關心杜省是怎麼和朱高煦牽上線的,但是他格外關心朱高煦是什麼態度。
要知道朱高煦不單單是皇子那麼簡單,他在軍中的勢力,亦是一個山頭,不容小視的,若是朱高煦想要幫杜省,朱高煦還真能惹出不少的麻煩來。
甄武皺著眉頭問程良:“杜省什麼時辰去的漢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