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得想個辦法一勞永逸的解決這兩地的問題,要不然頭上總懸著兩柄箭,也不是個事,可卜萬不傻,應該不會給他們機會。

甄武不由得有點迷糊,歷史上朱棣騙寧王參與靖難,一勞永逸的解決了大寧問題,還順手得了朵顏三衛是啥時候的事?難道是現在?

這些歷史甄武瞭解的不是太明白,但是以他現在的軍事目光來看,他們根本沒時間進攻大寧,能把卜萬打回松亭關,老實一陣子,那就燒高香了。

朱棣這時點了點頭,開口說道:“沒錯,確實是時間,若是在以前,我定不懼卜萬的十萬人,甚至有信心破了他,長驅直入打到大寧,但眼下朝廷大軍正在來的路上,我們沒有時間和卜萬對決,只能儘可能的讓卜萬安分一點,因此,剛才我雖說讓大家馳援遵化,但並不想把寶壓在戰陣對決上,我們還是需要智取,以此來暫緩大寧的進兵,好騰出時間面對朝廷大軍。”

“殿下是有什麼良策嗎?”甄武問道。

朱棣點了點頭道:“卜萬副將陳亨,你可還記得?”

甄武回想了一番,才想起好像是在他的婚禮上見過一面陳亨,至於其他的便並不瞭解。

朱棣也沒有讓甄武多想,主動說道。

“說起來,陳亨與我相交不錯,陳亨曾任燕山左衛的衛指揮,又當過一段時間的北平都司指揮,那時候他與我合作的還算不錯,而且陳亨有個族弟家住北平,這些年也頗受我照拂,所以我想試試,看看能不能招降陳亨,一旦招降陳亨,咱們裡應外合打上一場,足以讓卜萬實力大損,乖乖的退回松亭關。”

甄武眼睛一亮,不過隨即又皺起了眉頭。

陳亨肯降嗎?

朱棣彷彿知道甄武的疑惑,開口道:“我有五成把握陳亨肯降,其實陳亨此人頗重情意,但有個缺點很明顯,就是太過小心謹慎,不敢冒險,若是高煦在此的話,應當是讓高煦前去,以表我的誠意,同時激一激他,只是可惜高煦不在此地,只能由你前去…”

說到這裡,朱棣看著甄武鄭重補充道:“有一點與你說明,你須知陳亨亦有五成機率不降,若是高煦前去,他身為皇家子弟,即便陳亨不降,高煦亦無性命之憂,但你只是一個郡馬,到時候怕是會有不小的危機。”

五成機率嗎?

這個機率已經不低了。

甄武不由得佩服起來朱棣,他們起兵以來,密雲鄭亨,開平徐忠,通州房勝,薊州毛遂,遵化蔣玉,永平陳旭,郭亮,以及北平城那些官員,全部在短短時間內降了他們。

現在再加一個五成機率的陳亨。

這些人也不知道是朱棣提前佈局的,還是這些年裡被朱棣的個人魅力所感染,若不是這些人降了他們,他們怕是連掙扎的機會都沒有,定然會被朝廷幾路圍攻,一點浪花都濺不起來。

這估計也是朱允炆忌憚朱棣的原因。

沒人知道朱棣鎮守北平這麼多年,到底積累出多少的人脈。

說起來,就連谷王倉皇逃向京師,這都讓甄武感到奇怪,谷王身為朱棣的弟弟不可能有身死之危,然而谷王守著偌大的宣府竟然都不和朱棣周旋一二,直接棄宣府而逃。

谷王這一逃,雖明面上沒了和朱棣合謀的可能,但說到底對朱棣是有利的,不說別的,谷王只需放出話來,說是將要出兵討伐的朱棣,朱棣還能自如的在這裡商議從懷來馳援遵化?!

不可能,至少朱棣做不到現在這般淡定。

這裡面到底有沒有貓膩,甄武不清楚,但是甄武能清楚的感受到朱棣有著一股經營多年的暗中力量。

只可惜這些力量,朱棣應該只會和道衍道明,不會讓其他人知道。

不過不管怎麼樣,朱棣能靖難成功,除了朱允炆太弱雞的緣故,也不得不說一聲朱棣是真的厲害,在朱允炆瞎搞送上大勢後,朱棣趁勢而起,一躍成為了歷史上唯一一個藩王造反成功的人。

甄武想到這裡,笑了一下,他起身對著朱棣道:“父王,小婿難道還怕危險不成?甄武便去見一趟陳亨,而且小婿保證,定竭力勸降陳亨。”

朱棣同樣起身,激動來到甄武身邊,拉住甄武的胳膊,感觸道:“如此甚好,只是有些對不住你和玉英,不過到時候,你若是真遇到危機,我準你降了朝廷,哪怕你被人送入京師,總有一日,我們還是能再相見的。”

甄武心中有點感動,但他沒有多說什麼,只是開口道:“父王何須說那些外道話,您靜等我的好訊息吧。”說完,甄武一頓接著道:“如今事不宜遲,我這就下去準備,連夜去往遵化。”

“等等。”

朱棣出言拉住甄武:“你去遵化前,先去一趟北平,我手書一封,你轉交給陳亨族弟,他定會隨你一行,有陳亨族弟在,不管你設法見陳亨或者勸降陳亨,都是一個很大的助力。”

甄武臉上欣喜:“如此最好不過。”

“不要大意,還需謹慎小心行事。”朱棣叮囑道。

甄武應是。

朱棣看著甄武,張了張口,神色有些糾結,不知道想說什麼,大抵心中也有些捨不得甄武,要知道甄武在戰場上對他的利處更多,但現下卜萬的問題不解決,他便沒了以後,不得不讓甄武前去冒險。

他看著甄武良久,最後嘆息一聲,只吐出一句:“行了,那你下去準備吧,出發前,來我這裡取手書。”

甄武嗯了一聲,隨後匆匆下去準備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