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的兩小時是方沂和呂克貝松的前瞻座談會。稿子內容提前寫好了,主持人會根據流程讓兩位大導分享各自的見解。

正在訪問央戲的呂克貝松原本想直接去配音表演,給方沂新片站臺。校方考慮到戰爭片較為敏感,可能會引發一些尷尬,所以沒有同意。

不是央戲尷尬,而是呂克貝松可能尷尬。

歷史上法國人也參加了聯合國軍,人數較少,排在荷蘭、菲律賓之後,基本上被志願軍狂刷戰績。法國人當時隨大流象徵性出了一個營來打醬油,打光了就補充,沒想到被反覆殲滅三次:

“51年2月11日,橫城反擊戰役——我第十二軍殲滅美第二師兩個營和法國營大部。”

“51年2月13日,我軍消滅美二師二十三團和法國營一部。”

“51年10月8日,我軍臨時組成的反坦克大隊使美二師附法國營遭受重大損失,被擊毀坦克28輛,擊傷8輛……”

萬一有好事者上去提這方面的問題,呂克貝松答也不是,不答也不是。

宋佚攥著臺本,照例問倆導演:“有沒有覺得不適合的話題或者是流程?”

方沂和呂克貝松對視一眼,各自搖頭,那就是沒有了。

很快在學生的引導下,兩人轉移到前臺,坐在沙發上。背後豎一巨大的led螢幕:“中國電影的文化特色——呂克貝松、方沂。”

呂克貝松上去一頓勐誇:“中國電影在過去的十年得到了長足發展,有了革命性的質變。不論是電影市場還是電影質量都在向上前行……我非常羨慕中國電影,我簡直是嫉妒中國導演。”

方沂起身揮了揮手作回應,因為他被呂克貝松點到了。

接著,呂克貝松道:“二十年前,中國電影受到歐洲電影的影響很重,今天又受到了好來塢商業電影的影響。但最終中國電影會結合自己的文化,有中國文化自己的特色,體現出東方特有的文化魅力。”

——全是好話。

呂克貝松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歐洲藝術電影導演,他挺能折騰,自己有電影公司,負責把旗下電影倒賣到大陸來。今年好來塢上wto狀告大陸後,電影市場不得不進一步敞開,這個市場美國人賺得,法國人也賺得。

空客的飛機,和波音的飛機,不都是飛機嗎?

而呂克貝松創作力減弱之後,他商人的屬性更多。從06年起,他先後誇讚過馮大炮、陸釧等人電影拍的好,是東方影人楷模。話裡話外簡直到了諂媚的地步。

在他話裡,好來塢是落日餘暉,一天不如一天,東風必定要壓倒西風。

但是記者問他看過這些中國導演什麼作品,讓他賞析一下,呂克貝松只能尷尬道:“我對中國電影瞭解的不多。”

這天發生了同樣的事情。

倆導演商業互誇之後,新朗圍脖的記者提問:

“呂克貝松導演,您能就方導的某一部導演作品進行賞析嗎?為什麼會吸引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