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蒙也不否認。他放眼望去,有種恍忽之感:導演們用並不明顯,但確實存在的一條分界線分割出你和我,而他強烈的感受到,笑到最後的必然是自己這邊。

第一屆導演協會於1992年在港地註冊併成立,其中就有中國電影不可略過之人物,謝晉。他是新思潮的響應者,古早年大陸唯一的亞洲級電影大師。

第三代導演中其實有許多高手,唯獨謝晉導演成為了代表性人物,上了專業教科書的里程碑。因為時代成全了他。

在教材裡是這樣敘述謝晉導演的:

“在新中國電影史上,謝晉是一個貫穿性人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謝晉是現實主義電影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我國主流電影的傳統並不斷加以豐富和完善……他更是一位改革先鋒,透過執導的《天雲山傳奇》《芙蓉鎮》等,呼應了思想解放的社會思潮,反映了人民的共同心聲。”

現在第一排站著的方沂,何其像也。

同樣的承上啟下,同樣的察覺社會思潮,同樣作品領先時代潮流半步——方沂運氣真是好,他和三十年前剛剛改革開放時期的謝晉導演一樣,今天的社會同樣思潮湧動,民族意識崛起,他和新時代互相成全。

“卡擦!”

在一種涇渭分明,各懷心思的氛圍下,表彰大會落幕。

——————

萬那杜拍攝完畢的大哥成回到京城,參觀建設了大半的京城錄影棚,方沂陪同。

大哥成對成品效果很滿意:“接近好來塢的標準了,而且難得的是,你們注意到了人才培養,編纂了員工手冊,管理條例……”大哥成說著忍不住揭自己老底,“其實我很想在港地搞出這番東西,但是港地現在已經支撐不了這樣的規模,因此要靠你們了。”

方沂寬慰他:“都一樣的。”

電影拍攝的人員規模存在邊際成本,即拍攝中小成本片時,靠一定的人情關係維繫紀律反而能在某方面效率高過規訓出來的班底,因為它的指示傳達層級少,溝通效率高,邊際成本低。但是隨著人員的增多,作坊式拍攝帶來的邊際成本指數飆升,而收益並非如此。

這時候就要引入到層級管理技能。

大哥成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他所謂的“強迫症”,“軍事化管理”,連上廁所都要求眾人排佇列陣,何嘗不是一種自適應管理法則,只是因為他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方式顯得野蠻、原始。

隨後兩人又逛了會兒,決定不要耽誤時間,明天起先將就著已建成的景進行拍攝。《十二生肖》將是近年來大陸投資規模最大,場面最大,演員陣容也最為豪華的電影,中影和英黃對電影的票房成績期望很大。

電影預計也應用了多項新技術,是國內第一部採用杜比全景聲,瞄準imax 3d巨幕的電影,因為它的種種特殊性,使得《十二生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陸電影工業的最高水平,有了一些民族情緒的寄託。

如果失敗,反噬將會相當嚴重,市場上幾年內不再敢有同型別大片。如同巨人倒下後,遺體堵死道路。

“如果是那種情況,對你我的事業打擊,也是很嚴重的。”大哥成如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