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她這話還沒來得及說出口。

國際章比她早一點,也是很熱情,不僅僅是站起來了,還前探了一兩步,“一菲,來這坐。”

劉一菲看她倆真的都在,緊張起來了,直直的說:“我來的晚了呀。”

蔣文麗奪走劉一菲的肩膀,維持住自己的笑容,還故作驚訝的攬住她,“是我到的這麼早,我該來接你的。”

國際章不免翻了翻白眼。

——————

另一邊的方沂和郝冰在做採訪,方大導可就沒人伺候了。

採訪已經到了尾聲。

郝冰是《福布斯》中國版的副主編,偶爾在重大場合也客串一下記者,在戛納這些天,他除了採訪各家制片公司老總,也在自己部落格中更了一篇名為《光怪陸離的戛納與中國電影人——我的日記》。

實際上這才是他想講的。

作為稍微有想法些的記者,在採訪方沂之前,他已經預下了結論,不論方沂講什麼,他都會往他結論的方向去理解。

整篇博文采用《紐約時報》一樣的新聞記敘體,即先介紹情況,再插入所謂的真人採訪,以及一些似是而非,正反兩面的觀點,最後開始輸出結論。

看過這類文章或者做過四六級閱讀的人應該能嗅到這味兒:

“第64屆戛納電影節已經過半,正如當初預計的一樣,整體狀況似乎都在印證“大年”“小年”的潛在規律,除了很少的幾部電影普遍口碑不佳之外,大多數電影都各自收穫不少擁簇……”

“中國電影也在戛納市場中顯得頗為紅火,我們採訪到國內電影公司,星美影業的董事長……以及伯納影業的董事長……現在國內的電影新銳也許有不同的看法……”

“從全球市場的角度來看,這種暫時的紅火併不意味中國電影市場進入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方沂?”

郝冰點了一下方沂的電影,“現在趨勢是,中國電影的出海仍然以古裝武俠片為主,你的片子看起來是一個例外,你的片子在亞洲市場受到追捧,其他市場也不是無人問津,目前來看很可能是最好的大陸現代片出海成績——你認為你是一個例外嗎?”

他頓了頓,讓方沂聽明白他強調的話,“這個意外是不是僅僅因為你,如果沒有你,就沒有例外,不會有《重返十七歲》,不會有所謂的最好現代片出海成績。”

實際上關於這個趨勢,業界也不是沒注意到。星美老總就講:“中國拍現代戲不給力,根本拍不過人家,人家不關心你,只有武打片人家才愛看!”

這話夠直白了,“不關心你,你的現代文化沒有影響力。”

方沂自然要委婉一些:“現在不好出口,以後總是會改變的,只是需要一點時間。”

郝冰搖頭:“你這回答就是承認了,但你不好那樣講,我不會改你的話,但是看我文章的讀者,肯定能明白現狀!”

方沂也不能睜眼說瞎話,非說現代片嬴麻了,他只能說到這了。

郝冰起來和他握手,盯著他,“謝謝你抽出時間來接受採訪,我知道要你加班不容易……”握著方沂手的力氣忽然變大,“其實啊,我來這兒還發生了一些趣事。”

“什麼趣事?”

他把錄音筆關了。

“你知道戛納有些掮客,聲稱自己認識某某明星,能夠幫你聯絡到遞上話,甚至約上一面……我到這兒來之後,發現做你掮客的挺多,用的都是同一套低階騙術,說有門路找到你。可是總有人上當,國內的人也上當,國外的也上當。這種事情太頻繁,我知道你管不過來的。”

他笑說:“我看到你外國粉絲受騙,老實講,我其實還有點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