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base和燈泡工廠(為盟主悶頭123加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郭凡顫抖地喝完自己的咖啡,說:“我想起了燈泡廠——就是沿海那種工廠,八九十年代剛出來的那種廠。工人們晝夜不息的上燈絲,工價低到了一顆燈泡一分錢都不到,硬生生逆淘汰掉了高精尖的自動生產線,這就是老克說的工程師。”
方沂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
中影會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問卷,其中一份是關於“中美電影差距最大的是哪一項”,七成人回答的“特效。”
接著,問題是“您認為中美特效行業差距有多大。”
提供了三個答案。“永遠趕不上”,“至少差二三十年”,“沒有差距”。
第一個佔了三分之一,第二個佔了接近三分之二,第三個有百分之二點三的人選擇,這些人可能是對華友好的外賓。
關於base的第一次考察就到這裡。投資base不是一筆小錢,至少要京城的兩套房吧,才能堪堪維持一下目前國產特效的扛把子團隊。
方沂和郭凡兩人從base出來,沿著河兩岸散步。由於寫字樓的成本太高,base的公司地址來到了京城cbd直線距離的幾十公里之外。可能這麼說還不夠直觀,這個地方距離通州只有一條河距離,而通州建國時是冀省的地界,58年其中的部分才劃入到京城。
河水也不清澈,道路兩旁沒有人氣。只有方沂和郭凡在曬太陽,望著見不到底的河水,岸邊楊柳依依,心中不免有蕭瑟的感覺。
郭凡想到之前看的鏡頭,激動地說,“雖然其貌不揚,但這就是大片的開始了。你知道‘明朝那些事兒’嗎,朱重八的開局,只有一個破碗。我們也不會一直做紐扣的,早晚有一天要反過來。”
方沂:“讓子彈飛一會兒。”
“難道有其他的選擇?”
“選擇多的是,做特效你我都是小人物,真正砸得了錢的是中影。”
眾所周知,中影最強的是法務團隊,憑藉“中”字頭,外戰如有神助,但它也會修煉內功。此前在《我們誕生在中國》紀錄片的釋出會上,方沂看到了中影打出的橫幅:
“培育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文化”。
在更大的層面上,國內一直有專項資金扶持企業,搞一些類似的論壇、活動以及和國外的交流。官方願意出錢參與到電影行業,扶持行業渡過難關,這是美國佬一開始沒有的好條件。相對而言,國產特效行業並不缺錢,裝置也不差。
中影在京郊懷柔設立了中影基地,擁有目前全球最大面積的影視攝影棚,和一大堆硬指標爆炸的影視數字化製作裝備,美國人用什麼,我們用什麼。
既然打算拿《十二生肖》練手,方沂自然要插自己的人進去,磨練一批合得來、信得過的團隊。否則動作戲是成家班,資金又是英黃娛樂,方沂單槍匹馬進去拍電影,他這種所謂的“話語權”是空文,沒有人替你辦事,是沒有話語權的。
不過,明年拍攝的大片時間還早,現在他得先搞定廣告。劉天仙不是矯情的性格,對他寫出如此“通俗”的本子很驚訝,這些天一直在嘲笑他。
她一旦熟悉了方沂,就再也回不到那個抱著狗的安靜女孩了,有時候也會欠收拾。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