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方沂對國產電影的貢獻。如姜紋所說,機會來到了他的身上,輪到了他來起頭。他最終也沒有辜負期望。

韓三坪、方沂、張超陽三人站在水晶球那裡,“三二一”數數後一同摁在水晶球上,那玩意兒霎時間發射出紅光,他們背後的電影院巨幕開始播放早已準備後的宣傳資料:

“點映大規模、常態化試行。”

天花板“啪”一聲飄散出綵帶,三人都被淋成綵帶人。張超陽很喜歡這種露面的場合,不斷的大笑,和方沂說:“做電影,真有趣啊,感覺到達了人生的巔峰——方沂,你什麼時候去我公司灑水,我有個朋友,我真的有個朋友……他想認識你。”

方沂則問韓三坪,“好萊塢大片要不要點映?”

“怎麼可能呢?萬一是《阿凡達》那種片子,有點映還得了?”三爺大笑。

據說好萊塢為了取得更公平的排片,長期對相關負責人進行利益輸送,打算搞盤外招。然而,他們很快痛苦的發現,孝敬雖然全部奉上了,排片是一點也沒變,體驗了一下自有國情在此。

十億票房外加電影發行新常態的大動作,使得《情書》在官媒那裡普遍露臉。方沂透過《愛有來生》奪得影帝的時候,報紙往往以他個人職業素養的角度誇讚他,認為他未來可期。

這次直接把他羅列為“弄潮兒”,“新力量的代表人物”,這已經是很了不得的榮譽了。照片一張張貼在各式雜誌和報紙上,又從印刷線上傳下來,發放到全國各地。

柳蜜從來不喜歡看書,她喜歡玩手機。不過,在她回自己家收拾東西,打算進入《宮鎖心玉》劇組賭上一把的時候,她在報亭上看到了方沂的臉。

還有那些誇張的榮譽詞。

柳蜜下意識左右張望,發現沒有人注意到她。她半遮住臉問老闆,“拿一份雜誌,就這一份……《中國熒幕》,是的,就是方沂當封面的那一期。”

接過書之後,柳蜜忽然好奇,“你認識方沂嗎?”

老闆很奇怪的看她:“當然認識啊,有他的畫我好賣錢啊。”

“方沂那麼出名?”

柳蜜把遮住臉的手放下。

老闆覺得她有一點眼熟,但實在是不記得,反而問她,“你是年輕人嗎?現在年輕人還有不認識方沂的?”

“那你認識我嗎?”

“你是誰?”

柳蜜撇了撇嘴。把錢丟在那,拿起雜誌頭也不回,“不要找了。”

翻開雜誌,她把關於方沂的訊息全部看了一遍,又看一遍,然後開始警告自己,“差不多了,蜜蜜,你怎麼能這樣。”

雜誌被她捲成一個圓筒,放在眼眶那裡當望遠鏡用,於是看到方沂畸變的肖像畫,連笑容都變得詭異了,像是在嘲諷他沒有眼光,不認識“新力量”,“新變革”。

柳蜜又把雜誌重新攤開,她忿忿的用手指甲去剮方沂的脖子。

不過,眼看著真要把脖子剮破了,她立馬把手指甲縮回來,靜靜了看著雜誌幾秒鐘。

此時,她像是丟掉魚的貓,沒來由的惆悵。

突然,這隻貓沮喪的拿雜誌拍自己的頭,“哎呀,哎呀。真的是很煩。”

------題外話------

好萊塢的確在10年試行點映很久。到現在已經發展為多層次的體系,取代了原有的影評人體系,成為電影票房最重要的風向標。這個體系已經不僅僅用於小成本片子,我們常知道的dc和漫威大片上映前的口碑和評價,就來自於點映。他們現在的操作模式是:電影拍攝出來後,初剪一個版本,邀請愛好者來看,給評分,如果評分普遍差,就打回去重新剪輯。如果反覆幾次沒有好轉,說明電影本身有問題,為了保護自己的招牌(漫威、dc這種系列片可以忍受有平庸的,但不能忍受有大爛片,會把整個ip砸掉),會把電影撤檔,永不上映,連dvd都不發行,不作任何的回本,相當於完全認栽了。

初剪的版本透過後,才會拿出來試映,試映之後又是點映,不斷的修改。到最後正式公映的時候,往往電影已經被打磨得相當好,沒什麼雷點了。

好萊塢為什麼有資格這麼做呢?而其他的不這麼做呢?有原因,下次作者想起來了再來解釋。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