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華夏影視對dj的股份很感興趣,想排擠掉他。二王自認為很惜才,給方沂拿出了置換股份的條件,滿心以為他會知趣,安心掛靠過來做小弟。

結果並沒有。

反而在自己的老本行上正面被方沂擊潰,《通天帝國》這部電影不是爛片,相反,是一部在水準線上的商業片,導演、製作、演員都沒有太大短板,但是輸的很難看。

這件事情影響到了華夏影視的基本盤,他承諾給股民的提款密碼貌似失效了。《狄仁傑之通天帝國》原本是規模宏大的系列片,現在第一炮啞了,到底還值不值得梭哈下去,市場已經開始懷疑。

基於《情書》電影體現出的觀影趨勢,中影為此開了兩次研討會,郭凡代替方沂去做演講。

研討的主題就是:路線之爭。

從石破天驚的《英雄》開啟了古裝武俠大片之後,我們市場就只認定了這一種究極路線,它就是青銅門之後的終極。

不論是馮大炮還是陳愷戈,都技癢難耐,紛紛套了個模板去嘗試了一下(《夜宴》、《無極》)。

只有這種型別電影,才可以中外兩開花,在全球都取得一定票房。

《無極》差點把這牌子砸爛。但是新出來的《畫皮》、《赤壁》在海外票房都不錯。他們事實上仍然是古裝大片的變種。

問題在於,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套路正在江河日下,被觀眾迅速厭棄。而市場還找不到觀眾心目中新的“最大公約數”。

《情書》好像是摸到了邊兒?

可惜孤證不代表什麼。趨勢到底怎麼樣,恐怕要等方沂親自來講才能解惑。

方沂再次回到dj在鵬城的寫字樓時,汪濤在大門口親自來接他,和他介紹了一下現在的業務發展情況:

“你那個電影對dj的宣傳效果很大。現在幾乎所有的製片公司都知道了你用的裝置,他們不知道你怎麼成功的,但是他們會模仿你。模仿你的故事,模仿你的裝置。”

隨著電梯逐漸上升,汪濤打了個響指,有點得意。

“現在訂單供不應求啊,我們又在開發新裝置了,等會兒可以給你看看。相當於在電影這個行當上,我們已經打響了名氣。”

“現在就差盧川導演拍的《我們生活在中國》那個紀錄片……那個片子可以去聯合國播放,體現出我們dj裝置的在特種器材方面的實力——因為我們要拍連綿的雪山,拍無人區的戈壁,拍有晨霧的溼潤竹林,這一切複雜的環境全部用一臺機器拍下來。麻煩你千萬要去配音。”

到現在這一步時,dj基本已經擺脫了前兩年窩在寢室研發的尷尬,進入到快速成長期。

汪濤的提起往事語氣輕快又感慨,“方沂,我覺得我和你是一樣的人。只要我們的東西夠好,其他人就鬥不過我們,不論塊頭再大,聲勢再大……技術本身是公平的。”

他帶著方沂去新實驗室,並且強調,“這個實驗室除了我和研發骨幹,沒有人可以進來,但你是例外,你不一樣。”

一臺小巧、精緻的4軸航拍裝置送到方沂面前。

方沂:“我要戴手套嗎?”

“你不用,我平時玩的時候也沒有戴手套,它沒那麼嬌貴的。”

這就是表態了。汪濤之前已經表過一次態,當時就偏向於他,“在方沂的電影上映之前,不會做出任何不利他的事情”。

現在再表一次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