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和國內的其他經紀人不一樣。”劉真真開門見山。

“目前的經紀人,說是經紀人,其實就是打雜的,是資源掮客,不知道怎麼打造藝人,不提供‘定製化’的服務,讓你們憑本事去爭。”

“但是,本事不等於價值。”

“有價值,也不代表能兌現價值。”

劉真真拿出報表。

說的是最近的明星解約潮——以國內民營影視企業的龍頭代表,華夏影視為例,新世紀來,超過70名藝人選擇解約,合夥開公司,或者辦獨立工作室。

但這些工作室,仍與原公司藕斷絲連,處處受掣肘。

比如不可提之冰冰,08年開辦個人工作室之後,得到保利華藝的乾股認購承諾,然而,很快發現是忽悠,別說乾股,連看好的角色都拿不到。

先後在《花木蘭》,《如夢》的女角競爭下慘遭淘汰。

還是要做把握得住的事情啊。

“我希望給你提供的,是全方位的‘定製化’服務,而且,我本來只希望與已經成名了的藝人工作,包裝他們,更上一層樓。”

方沂問:“我成名了?”

劉真真點頭,“你比較特殊,你沒有我,也會成名,我只是提前來。”

“原先還不確定這件事情……你拍廣告後又接了幾次戲,我都找來看了,就確認了。”

方沂兩手扣住,靜靜的聽。

這次的劉真真,姿態比上次放得要低得多。

但,藝人是不是真的需要經紀公司管著呢?

未必。

經紀合約,實際上是一種交易,透過對藝人自由和個人權利的讓渡,取得所需要的相關資源和便利。

因為藝人在大多數時候,都如同高木想的一樣,當他們自身不產出資源的時候,無論如何,也只是不同等級的工具人,需要等待被“安排”。

方沂問,“假如我的個性化服務,就是不要麻煩呢?”

劉真真愣住,“什麼意思?”

“就是,我想拍的時候就拍,不拍的時候就不拍。”

劉真真笑,“那你適合單幹,自己吃飽,全家不愁。或者……”她眼珠子往上翻,顯出思考的樣子,“你是老闆,你就可以從實力的地位出發,進行抉擇了。”

“你說的有道理。”

方沂站起身,打算退場。

劉真真還想做努力,“方沂,我看到你才大一,怎麼心思已經和那些四五十歲功成名就的藝術家一樣,寧缺毋濫。”

“說明我有底氣吧。”

劉急了,“你的底氣是什麼?”

方沂繞著她轉了一圈,像跳芭蕾舞一樣,給人看清楚每一分線條。什麼話也不多說。

然而,劉真真卻明白了。

——————

柳蜜從報紙上重新整理聞,聽得了方沂在橫店,原來是《新三國》的小主演,趁著方沂還沒離開,約他出來相見。

“方沂,你就在橫店,卻不來找我探班,這不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