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音樂的特點非常鮮明。

在現代音樂中,和旋的使用是最大的區別,三和旋之外,十一和旋和十三和旋被大量使用,甚至出現了無和旋的純節奏主義。

這些東西在藍星也是一樣的。

但藍星的古典音樂缺失,導致藍星的現代音樂多了一種變化。

從地星人角度看《常回家看看》就是老掉牙的譜曲,雖然感情真摯,歌曲十分的有韻律感和樂感美感。

但本質上在結構上非常老套。

但是!

《常回家看看》在地星觀眾耳中,就跟神的音樂出現了一樣。

它的節奏感,把現代地星人聲音樂中的氣口明明白白的交代了。

2/4的兩拍結束後,停一拍。

然後在副歌部分,取消停一拍,直接爆發衝鋒。

這種節奏感是藍星現代流行樂中根本沒出現過的。

林軒之前給藍星觀眾播放的地星歌曲,那都是二十一世紀後的歌曲了。

那些歌曲雖然在樂理上發展到了更高的程度,但也缺少了能夠推理演化過程的必要條件。

所以在藍星觀眾耳中,那些都是音樂發展到小眾化之後產生了大變化。

是某些小眾分類,不按照主流音樂發展而誕生的小分支。

藍星觀眾壓根就沒想過,這些就是地星主流流行音樂。

直到常回家看看出現,大家才敏銳的發現,這是和藍星流行樂一樣的主流音樂,只是在節奏變化上多了一種選擇。

導致音樂豐富性比藍星更強。

接下來的《難忘今宵》也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所以,看完地星春晚後,龍國音樂學院的流行樂教授鄭少離教授直接發了圍脖:

“各位朋友,老年人不怎麼上網,我問一下,這個《常回家看看》是誰寫的?真的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音樂嗎?它的節拍感和質樸的情感是透過樂理產生的嗎?有人有同感嗎?”

這就像是一枚深水炸彈。

龍國,學習音樂的人不多,比例不大,兩百個人中有一個大概懂一些。

一千人裡面有一個系統的學過。

三千人裡面有一個從業者。

但是,十幾億的人口基數擺在這兒。

這一討論,就引發了數百萬人的共鳴。

這就和八十年代,鄧歌后的音樂進入內地給樂迷的感覺一模一樣。

而當年在八十年代,可沒有網路給大家抒發自己的看法。

甚至於就連卡帶都是大家互相私下錄製。

一首歌互相錄製個十幾次,都糊了。

而現在,另一個世界的音樂,無比新奇的音樂,擺在所有人的面前。

全國十幾億人,光是狂熱的音樂愛好者就有數千萬。

而其中,學過樂理知識的人就有數百萬。

試想一下,第一次聽到鄧歌后或者第一次聽到滾石聽到披頭士,第一次聽到貓王或者邁克傑克遜的音樂的這些興奮而激動的人。

突然之間聚集在網上,瘋狂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