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軒看向了評委席:“塔夫塔先生。”

塔夫塔起身跟觀眾打招呼:“大家好。”

林軒笑著:“您覺得這兵馬俑是怎麼做出來的?”

塔夫塔:“其實我剛剛看出了一點點的端倪。”

林軒:“是指的是兵馬俑的畫面嗎?”

說著螢幕上出現了一個兵馬俑的照片。

“對。”塔夫塔:“大家看著兵馬俑的脖子。”

“地星古代秦人應該很喜歡或者很流行這種領子。”

“這領子也給了工匠一個便利,那就是拼接。”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兵馬俑也是拼接的,是三部分拼接。”

“腿部,軀幹,頭部。”

“這頭絕對是很厲害的工匠以泥塑的方式慢慢的捏出來的,注意了這是捏出來的不是一點一點填充填補的。”

現代塑像藝術中, 很喜歡採用塑像透視身體結構。

簡單點說,會先捏一個修長的腦袋外形,然後慢慢的往上面填充泥,作為肌肉。

最後把面部修平,這樣一個惟妙惟肖的雕塑就做出來了。

但是,這有一個特點。

那就是填充很容易留縫隙。

留了縫隙就意味著陰乾的時候, 表面沒問題, 內部已經裂開了。

要知道現代用來做塑像的類似於橡皮泥的東西,可不會變幹。

而陶器, 不只是要陰乾,燒製的時候還容易裂開。

誠然,技術好的塑像大師,可以用塑像透視的工藝做出烤制後不開裂的陶人頭顱。

但那需要非常非常細緻和小心。

而兵馬俑的規模,就註定了不可能使用這種方法,所以塔夫塔推斷,兵馬俑的頭,是整塊的泥捏出來的,而不是慢慢填充上去的。

塔夫塔手中的鐳射筆指著兵馬俑照片的身軀:“很明顯,身軀是中空的。”

“其實這一點很容易驗證,這種兩千年前的額陶製品,而且規模這麼大,肯定是有破損的。”

“其實地星人對怎麼製作的一清二楚。”

“我猜測,這是用圈塑法(盤塑)製作的身體。”

“而兵馬俑的腿,使用的是翻模的方法,製作的標準身體。”

也就是說,兵馬俑可不是一種工藝製作的, 而是三重工藝製作的。

林軒點頭:“分析的很對。”

“其實先秦時代, 兩前多年前,古人就掌握了翻模的技巧。”

“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感覺翻模技巧是現代的,其實這是錯誤的。”

“無論藍星還是地星,古代都有一種名叫做失蠟法的模型製造方法。”

螢幕上開始展現了失蠟法的製作工藝。

而展現的卻是現代製作航空發動機葉片的畫面。

“失蠟法,就是用蠟雕刻出需要的物品原型,然後以材料覆蓋在外部,形成模具。”

“當炙熱的金屬澆築的時候,蠟會迅速融化流走,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