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天,人偶放在攤位旁邊,林軒已經開始拿著銀片敲敲打打了。

而安璐瑤正在給苗服進行剪裁。

這個世界的苗服和前世的苗服非常相似。

但是卻寬鬆很多。

估計是因為這個世界的苗人生活略微富足一些,所以專門準備了穿了就不用做事的盛裝。

大德大魏兩朝對比起大明大清兩朝,氣候各方面都類似。

大航海也是同時到來的。

但是藍星大魏比起地星大清可當人多了,生存環境也好很多。

多了三百年安穩發展的時間,而且是接近現代的時間,服裝變化就非常大。

安璐瑤需要按照林軒說的,對苗服進行改造。

林軒是沒有功夫裁剪的,所以買來了這個世界的苗服,然後在上面劃線,讓安璐瑤用針線慢慢縫製。

安璐瑤從十幾歲就開始獨立了,針線方面的東西還是會用的,雖然沒有那麼熟練。

不過有林軒畫好的線,安璐瑤慢慢處理起來,也是可以的,就是速度不太快。

到了十點左右,遊客又多了起來。

有些就是昨日那些人又來看了。

“小哥,今天做的就是銀飾?”

林軒敲打銀片。

今天的銀片數量比昨天的金片可多得多。

加上昨天上午抽空也做了一些苗疆銀飾的部件。

到了十點,已經初具規模了。

林軒做銀飾,首先是做出框架,然後再做細節部件。

苗疆銀飾的規模,比鳳冠規模可大多了。

凸出的是華麗。

苗疆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曾被許多民族青睞,成為多元文化交流的載體之一。

在這一載體中,融合有來自南方少數民族的“耳檔”,起源於北方少數民族的“跳脫”,以及從古代飾物中沿襲而來的“步搖”、“五兵佩”和龍國傳統的龍、鳳、鱗紋樣等等。

苗疆銀飾在苗人內部的發展中,以大為美的藝術特徵非常明顯,苗疆大銀角幾乎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

在造型中,苗疆的圖騰崇拜,是銀飾的最重要造型。

苗疆銀飾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內的手工操作完成。

根據需要,銀匠先把熔鍊過的白銀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利用壓、寥、刻、鏤等工藝,製出精美紋樣,然後再焊接或編織成型。

苗疆銀飾其實這個世界也有,但是和地星完全不同。

地星這邊的苗疆銀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生活富足之後,得益於官方對於少數民族文化儲存和發展的重視,所以發展的非常快。

如果說八十年代前,苗疆銀飾發展從零到一,那麼八十年代開始,就是從一到一萬的劇烈發展。

林軒小時候看過的苗疆銀飾還是簡單的扇形帽子或者角形帽子,加一個脖圈,一套步搖。

而刀靈林軒少年時期再看春晚或者電視上的苗疆銀飾,就已經非常的繁複了。

而到了林軒成年之後,苗疆銀飾已經發展成非常誇張非常華麗華貴的體系了。

加上苗服的一些改進,兩者配合,可以說是在全世界任何民族的首飾與服裝中,都是獨樹一幟的。

當然,現代免不了交融,到了現代,粵廣地區開始在苗疆銀飾的基礎上,發展金形嫁娶首飾,也以大、重為美,發展的非常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