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次是巧合。

兩次就決然不是巧合了。

這一份卷宗涉及的案件不大,完全可以忽略不計,如同那一份開平王曹家案件一樣,真正影響巨大的是背後的意義。

預想中的黑歷史沒有出現,自家師父趙無渡稱不上一位善人,但也沒有做下什麼惡事,這一個案子是趙無渡五年前處理的,沒有什麼太大問題。

沒有冤枉一個好人,也沒有放過一個惡人。

案件竇長生一目十行,最後目光重新移動回來,看向開頭那短短的幾行字。

真正有問題的是在這裡,這一次案子不大,可要是追溯根源的話,影響可是不小,出事的王家如今已經沒落,但祖上卻是闊過,乃是開國三十六功臣之一。

而負責辦案的趙無渡,涉及開國三十六功臣後裔,上面隨意的一提,其來歷也是不小,也是開國三十六功臣之一潁平侯後裔。

大周立國百年左右時,是太宗發動政變,開國三十六功臣大部分都被清洗了,儲存下來的只是三分之一,是極少的一部分。

距今差不多有著一百五六十年,這一段時間對於普通人,如沒落的王家而言,足以是改天換日,福海桑田了,家族武道有成的強者被殺,傳承已經被收繳,失去了宗師絕學的他們,沒有再起的可能了。

就算是其中長壽者,活一個八九十歲就不錯,往昔一切都已經是過往雲煙,活在他們記憶當中了。

要只是失去傳承,未嘗沒有再起可能,畢竟天下宗門眾多,可他們是罪人,受到了大周的打壓,一直到高宗時期才被平反,幾十年的壓制下,結果可想而知。

王家如此,趙家也如此。

顯赫的將門趙家,也不過是尋常家族,和王家不同,趙家不在抱團,族人四散開來,沒有了自怨自艾的族人,日日提及昔日榮耀,趙無渡早年和普通人一樣,對家族早就沒有認同感了。

等到高宗平反後,再到王長恭大興六扇門,趙無渡入六扇門為官,昔年一切早就不在意了。

竇長生目光看著卷宗,實則腦海中回想著自家師父,這兩年來閉關修行,趙府都被自己當做老巢了,要是趙無渡有恢復昔日爵位的心,重振家族的野心,那麼不可能一點端倪沒有。

所以自家師父,是真的不在意了。

也對。

曹家那是開國長平王,趙家才是潁平侯,雖然加了一個開國,但也說明趙家祖上雖然也是功臣,但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來。

趙家能夠被封侯,是自身實力不弱,外加跟對人了。

如今自家師父要是想要封侯的話,這不是什麼難事,而且封國公也不難,只是要和大周繫結了,與國同休,當然這個國公含金量不如潁平侯。

爵位也分三六五等,不是國公就必然大於侯爵,這種因為實力敕封的,第一代還好,第二代襲爵後,封地大部分是要收回的,也就是名聲好聽,虛有其表,但王朝早年還是有太多的人需要。

畢竟是與國同休,富貴不絕,沒有太大的權勢,但能夠保證子孫後代的富裕生活。

竇長生仔細回憶一番,記得潁平侯是跟隨大將軍陳無道的,他們是一個村子出來的兄弟,二者患難與共,大將軍陳無道未曾練武前,二者遭遇不少風險,潁平侯為陳無道擋過刀的,是生死兄弟。

後來陳無道獲得異人傳法,自從一發不可收拾,潁平侯資質不怎麼樣,要是心性薄涼的給一個富貴就可以了,但陳無道是真心護持自己的小兄弟。

各大戰役潁平侯都是參與者,雖然沒有立下功勳,卻也是無過,最後大戰獲勝論功行賞,也是不缺的,一路扯拽上了開國三十六功臣,成為了一名武道三品宗師。

這也是一代佳話,富貴不忘本,兄弟情義。

大將軍陳無道死在了奪宮之變中,是被老梁王所殺,但陳氏一族和曹氏一族一樣,沒有被太宗皇帝清洗屠戮,他們和姬氏一族多次聯姻,雙方關係較為親密。

所以是驅趕出了人境,潁平侯遭遇牽連,趙氏一族四散開來。

一個開平王曹氏案子,對竇長生觸動沒有,但再有潁平侯趙氏一族,幕後黑手的意思,如今已經表露無疑。

這是一個陽謀,換成往昔年代,趙無渡是死是活,太宗皇帝根本不在意,一位武道二品大宗師,對天下大部分人都很厲害,可在太宗皇帝層次,還是太弱了一些。

根本威脅不到太宗皇帝,天下局勢平穩,大周秩序健全,想要出頭那是不可能的,根本就沒有機會。

歷代聖人至尊,全部都是獲益者,當趙無渡涉及到某個層次後,不需要太宗皇帝動手,聖人就會下手,而趙無渡要是無法修成武道一品無上宗師。

自然是留著趙無渡,彰顯著大周的雍容。

現如今局勢不同了,殺破狼出世,天下大亂在即,尤其是自家師父,偏偏成了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