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就相關事宜進行相關討論(第1/2頁)
章節報錯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規規矩矩的成不了大事業,自己兵強馬壯的,還用怕這怕那?
這是朝鮮半島,不是神州大地,又不是自己家,你客氣什麼?幹就完了!
正準備給王鴻泰在朝鮮政局上造勢的左建中三人還不知道已經被自家大腿“背刺”,王鴻泰已經做好了開打的準備。
“明天開始,清點糧草,下發軍械盔甲,武裝新軍,這些天給我狠狠的練。
至於那些錢財嘛,獎賞下去!工作態度積極,做工良好的匠戶,拓荒有功的衛所屯田農戶,都有獎賞。
讓咱們軍隊裡不能上戰場,退役的弟兄們在永豐開店鋪、酒樓、娛樂場所,讓他們再就業。
告訴他們,外面的商人是賤民,他們可不是。”
王鴻泰之所以對左建中等人“寬容”,對商戶們刻薄,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左建中三人,或者說這個時期朝鮮地方的文官們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存在。
他們無法統御武將,並沒有形成以文御武的形態。
他們又不是完全計程車紳階層,因為他們只是“士”、“官”,手中的土地並不多,家底多為灰色收入,透過貪汙受賄,中飽私囊這些行為手段進行積累。
他們具有文官特性、商人特性,更主要的,是知識分子的特性。
要說他們是“官”,也是不妥了,王鴻泰更願意將他們稱之為“有官銜的知識分子”。
有的人覺得,這個年代當官的不都是士人嘛,有什麼區別?其實區別很大,甚至相當大。
官吏還分有能臣之分呢?誰說你學識好,就一定是好官啊?
對於左建中這一類人,王鴻泰更願意稱之為“半封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腦力勞動者,在文化藝術等領域相比較於常人,有較高水準。
這些知識分子,有種可笑的使命感,古怪之處在於,他們是想當“聖人”。
幾千年了,大家總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做帝王師,“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還沒有在歷史舞臺上發光發熱的顧炎武,在《日知錄》說:“士農工商,謂之四民,其說始於《管子》”。
士是四民之首,不屬於王公貴族。先秦社會具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學在官府,以吏為師。
“士”對於知識文化處於壟斷性地位,一方面,要秉持“道尊於勢”的理念為民代言;另一方面又要依靠王權來實現政治理想。
也就是說,自古以來,知識分子一開始就處於尷尬的境界!王鴻泰也更願意把王權,稱為“兵權”!
這實際上,就是知識分子的依附性!
這個時期,他們缺乏獨立性,沒有獨立的財產,沒有獨立的人格,只有依附權力才有榮華富貴,最終就是權力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