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有個大膽的想法(第2/2頁)
章節報錯
數九寒天,冰封千里。整個天地成了只大冰箱,山冷得在顫抖,河凍得僵硬了,空氣也似乎要凝固起來。
被風捲起的雪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地上撲的厚厚的,軟軟的。金燦燦的陽光傾瀉下來,注進萬頃碧波。金燦燦的朝暉,漸漸染紅了東方的天際,高高的黃山主峰被燦爛的雲霞染成一片緋紅。
“好想要大炮啊。”王鴻泰鬍子拉碴的看著眼前的一座城池,神色輕鬆。
這般美景,或許在後世可以成為景點打卡地,但是在現在,確實荒蕪、落後的代名詞。
許良虎笑道:“將軍,這城叫永豐,就是一小縣城,您看,他們駐守城牆的軍隊稀鬆拉胯,弱不禁風,沒有精氣神,一看就知道他們比咱們弱!”
王鴻泰冷的直哆嗦,疑惑道:“嗯,只不過他們為什麼不關城門?這個距離他們的守軍眼瞎嗎?”
宋玉國笑道:“可能是咱們的裝備吧,畢竟朝鮮可是大明三百年屬國。”
王鴻泰點點頭,雀食雀食,李氏朝鮮從建立到最後的滅亡,似乎一直對中原王朝有著一種特殊的心理。
伴隨著新羅統一,以及唐朝、五代十國、宋朝的消極政策,中原王朝始終難以對朝鮮半島實現長久統治,進而產生穩定又特殊的宗藩關係。
明初,高麗遼東征伐失敗以及李成桂推翻高麗、建立李氏王朝,這個國家很快就嚮明朝稱臣,但這一次稱臣後建立的宗藩關係比前面幾個朝代所建立的虛無縹緲的宗藩關係要更為特殊。
因為無論是唐朝還是宋元兩朝,朝鮮半島雖然名義上每年都要對中原王朝上貢,但是仍保留很強的獨立性,甚至出現過抗貢的行為,可李氏朝鮮對於明朝卻是百依百順。
大明經常向朝鮮索取糧草、工匠等,而且派往朝鮮的外交人員要麼是六七品的芝麻官,要麼就是在國內不受待見的宦官,基本上不怎麼派三品大員出使朝鮮。
《明會典》對於李家宗族記載出現錯誤時,朝鮮提出抗議,明朝也視而不見,而且直到朱由檢登基,再次進行修訂時,也沒有把這個錯誤進行修改,朝鮮在明朝眼中似乎只是一個一文不值的藩國。
按理來說,外交上受辱,李朝朝堂肯定會謀求獨立自強,但是朝鮮卻依然很恭順,對明朝恭行事大之禮。
《春秋公羊傳》以及朱程理學對於“大一統”進行過系統論述,其中華與夷的區分是他們最關注的,因為在儒家觀念裡即使“華”偏安一隅,也屬於天下正統,對於實現“大一統”擁有正當性,對外征伐也符合法理。
慕華的“小中華”,尊崇中華。尊崇箕子,還尊孔,慕華的目的之一就是試圖“以夷變華”,將自己納入中華體系。
因而明朝建立後李氏朝鮮認為其為漢族正統王朝,積極奉行事大主義,竭盡全力地實現與明朝文軌攸同,免除胡元之俗!
明朝賜予冕服時,朝鮮認為這是重拾華制,回到中華體系的懷抱。
無論是仰慕中華衣冠,還是為了保障半島安危,朝鮮從歷史上便與中原王朝一直藕斷絲連,乃至最後明朝滅亡也仍然暗中紀念。
慕華和事大奠定他們這種奇特的心理,相較於其他屬國對於明朝的關係,李氏朝鮮與明朝更多的是一種相互信任,相互報恩的狀態。
以至李氏朝鮮時常覺得對於明朝之恩無以為報,因此心甘情願對明朝事大。
對毛文龍的支援,還有被滿清犁了一遍又一遍,卻仍然幫助大明抗清,不願意歸屬,比不是大明官員還大明人!
想到這裡,王鴻泰眼前一亮,說道:“去讓他們的官員出城迎接!我有個大膽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