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送你們個大功(第2/3頁)
章節報錯
軍隊:騎兵百戶所×2(傷亡過半)、長槍兵百戶所×5
王鴻泰滿意的點點頭,自己的軍隊數量現在完全是處於利滾利滾雪球的狀態,這是好事。
旗人屠夫:跟字面意思一樣,你只是一個屠夫,對弱者震懾,對強者則會引來災禍。
效果:系統軍隊與韃子作戰無效果,土著明人部隊士氣高昂,部分地區兵源忠誠度提高,士氣提高。
王鴻泰對於勳章的效果非常滿意,自己的資源點太少了,想要拉起軍隊,這些“老祖宗”是不可缺少的一環,總有一天要遇到。
一夜過去,王鴻泰帶著一眾大明將官吃吃喝喝之後,便留下了劉清君、周先勇、王治平三人,嚴肅的說道:“三位,現在到了該你們出力的時候了。”
三人齊齊跪倒在地:“任憑將軍吩咐!”
他們這幫子降官,說句不好聽的,回了大明也撈不到好,現在不趕緊戴罪立功,等啥呢?
“劉總兵,周守備,王千戶,我不能給你們提供任何幫助,我接下來的幾天打算席捲附近的韃子村落,你們就帶著被抓過來的漢人,組成第二支部隊,由你們直轄。
等到拉出了上萬人的隊伍,你們就帶著韃子的人頭回去。”
劉清君和周先勇一聽這話,頓時就激動了。這是啥啊?潑天的大功啊!
大明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趣的王朝,有一項制度是不得不提——軍功制度。
很多人都知道,明代軍功制度是按人頭算錢的。也叫“首功”(顧名思義,按照首級算功),但是實際上明朝一開始可不是按照首級算功的。
有明代一開始是看錶現算功的,所謂:“凡建立奇功、頭功,其親管頭目即為報知,妄報者治以重罪。行營、下營之時擒獲奸細者,升賞準頭功。餘俱次功”。
在永樂朱棣時期,明朝的主要還是看戰鬥表現的,這個聽起來似乎比看人頭要科學合理的多。畢竟別人殺敵,你搶人頭,功勞就變成是你的了,這樣似乎非常不公平。
但是為何明朝後來堅決改成“首級”為主要衡量標準,拋棄了“看錶現”呢?
其實這都是被大明朝將領五花八門的謊報軍功的方法逼出來的!瞞天過海,雞犬升天
在明初時期,軍隊裡面軍功的評定主要是看錶現的。這一點在永樂朝,也就是朱棣時期尤為突出,為何張玉和朱能在靖難功臣裡面排名靠前,其主要原因就是這倆貨作戰極為勇猛,所以按照表現名列前茅也是理所當然。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開始可就不是這樣了,一方面皇帝是深居大內不出門,天下承平日久。另一方面當時的將領實在是太能鑽空子了。
比如說明初判斷軍功的重要標準叫“當先”,所謂當先就是衝鋒在前。
在明初的時候,這個“當先”有兩條規定:一般不能超過五個人,要有專業人員稽核稽查。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不僅這個稽核稽查的人沒了,連人數的限制也沒了。經常出現數百人“當先”。
而且將領對此都振振有詞,比如說“有的人是舉旗子的,有的是送裝備的,有的是支援的。”甚至還有的將領說咱們是衝鋒了三次,所以得算三次的軍攻。(附1.)
這種無厘頭的軍功濫報集大成者就是正德時期那次應州之戰。那次戰果至今雖然有爭議,但是明朝官方認定是斬首十餘級,實際戰鬥也不過就一天,但是最後賞賜居然高達數百人。
這簡直是在侮辱朝廷的智商,最終朝廷官員忍無可忍,從嘉靖十年開始,明朝官方宣佈以“首級”論功成為主流。
用首級論功好處眾多,最明顯的好處就是首級畢竟有實物證據,空口無憑,首級好歹還是靠譜的。
然而千萬不要低估明朝將領們的智商,在這方面他們的智力水平遠超你的想象。你以為換成首級他們就沒辦法了嗎?那你可就太年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