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卒衛所百戶:120人/500資源點

簡介:他們都是訓練有素的騎士,馬術嫻熟,有優良的戰術,但並不適合大規模叢集作戰,可以成為機動性部隊,突破敵人防線,騷擾敵人遠端部隊,切斷敵人後方補給等。

裝備:連體布面甲、環臂甲(顏色自選),長馬刀一把,精煉雁翎刀一把,優良戰馬一匹,輕型半裝馬甲。

王鴻泰點點頭,算是瞭解了。可以說系統目前的兵種非常的完美,特別的適合他。

而且已經非常強悍了,一支軍隊是否具備強大的戰鬥力,主要就包括兩點,第一點敢打敢拼計程車氣,第二點裝備是否精良。

而在系統對它的闡述中可以知道,無論是什麼級別的兵種,對它的忠誠度都非常高,雖然有在成建制的犧牲下潰敗的可能,但是背叛是絕對不會發生的。

這就非常可以了,要知道在這個刀刀見紅的時代,軍隊作戰往往只是精銳部隊之間的戰鬥,二線部隊、三線部隊,只是站在後面搖旗吶喊,一旦精銳部隊、核心部隊失去了戰鬥力,那麼就是兵變敗如山倒。

至於裝備那就更不用提了,系統出品必屬良品,更何況一個區區衛所兵就有布面甲這樣的裝備這已經不差什麼了。要知道,目前這個時期大部分的正規軍、流寇、遊牧民族披甲率雖然不低,但是也不至於全部披掛甲冑。

提及布面甲,不少人一定會想到清王朝的八旗軍:他們頭頂“避雷針”頭盔,身披打滿了鉚釘的布面甲,布面甲有黃、白、藍、紅、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八種顏色。

因為這種“八旗鎧甲”有不少實物傳世,故而成為當今古裝劇中較接近歷史的中國甲冑。不過,要是就此認為八旗鎧甲是八旗軍原創,那就大錯特錯了。無論甲冑的工藝還是形制,八旗鎧甲都是一款“山寨產品”,抄襲的正是明朝官軍。但明朝就是原創嗎?也不是。

布面甲自蒙元時代就已出現,日本的元寇史料館中至今仍藏有元軍留下的形制已相當成熟的布面甲。明朝建立後,除了將套頭式改為對襟式外,與蒙元的布面甲沒其他不同了。

永樂年間,明軍組建了中國第一支成建制的火器部隊神機營,並開始研究甲冑。在新的時代,傳統的札甲面對火器不堪一擊,倒是在宋代傳入中國的棉花經紡織後,對早期的火器有較好的防禦力。隨後,布面甲逐漸在軍中普及,到晚明時,抗清名將盧象升的部隊達到了百分之百的備甲率,穿的正是能夠以柔克剛的布面甲。

所以說,王鴻泰的系統軍隊,就是精銳!

而王鴻泰對於弗朗機銃這個兵種則是更為感興趣,火繩槍在明嘉靖時傳入中國,與原有的管身火器相比具有照門、照星、銃託、銃機,開始可以雙手同時持握而發射。

而弗朗機炮則是大口徑火繩槍,介乎於炮槍之間。在繳獲的佛郎機(葡萄牙人艦船中得到的火繩槍基礎上創制。有子銃9杆,可連續快速開火,重量比普通火繩槍重,但威力更大,射程更遠。

120人訓練有素的火槍兵,這可是不可多得的,精銳火器的威力,王鴻泰是知道的,明軍等之所以發揮不出火器營應有的戰鬥力,問題有很多。

比如工匠地位低下,待遇不高,上層不重視,製造不精良,盤盤剝削剋扣,導致火器經常炸膛,兵士對其牴觸心理較強等等。

不過,王鴻泰沒有這個擔心,這就代表著,王鴻泰完全可以靠著佛朗機銃兵進行線列戰術,人數少就用宋、明朝沐英等人發明的三段擊,人數多了,完全可以嘗試四段擊、五段擊!

處於騎兵,還是輕騎兵,這個價錢不可謂不貴,但是王鴻泰能夠理解,因為那一句馬術嫻熟和優良戰馬,就夠這個價。

後代什麼兵種是吞金巨獸的?

裝甲部隊!戰艦部隊!航空部隊!

而這個時期,吞金巨獸就是騎兵部隊、火器部隊和海軍部隊。(果然海軍就是開銷大戶,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但是這更證明了海軍的重要性。還有人提議取消海軍,全力發展陸軍裝甲和航空航天,真是傻大 b,點到為止)

這個時期,火器部隊貴在做工精良,貴的是科技,騎兵部隊貴的是馬,打的是後勤。而海軍嘛……科技、後勤、維修……嗯……暫且不提。

王鴻泰突然開始糾結了起來,因為資源點是有限的,等著他兌換的軍隊是無限的,這就讓王鴻泰很為難。

這些軍隊都很好啊!

王鴻泰摸了摸自己乾癟的肚子,又看了看太陽,辨別好方向後,向東北方看去。

沉思片刻後,王鴻泰作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苟個屁!玩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