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試製(第2/2頁)
章節報錯
試製的任務馬虎不得,乾爹董偏方早在幾天前就開始了一些準備工作。
整個阿膠的生產過程,是從選料開始,要經歷去毛、洗皮、切皮、泡皮、提取、濃縮、出膠、凝膠、切膠、晾膠等十幾道工序,耗時有時候長達幾個月。
廠裡現在最重要的裝置,是一個噸半的鍋爐,幾口蒸鍋,還有包裝機、切皮機、清洗機。還有兩口與鍋爐房緊密相連的敞口鍋。
乾爹董偏方這次試製產品的驢皮,都是已經選出來、去了毛、洗乾淨、切成塊的驢皮。就這驢皮,還要放入水中浸泡三天。浸泡驢皮的水每隔八小時換一次,泡好的皮還要進行焯皮,以進一步去除雜質,去除毛皮上的油脂。
這些全靠手工操作,谷茂林跟著後面寸步不離。
生產阿膠的過程,實際上包括了兩大環節:一個是生產品質含量極高的原膠,一個是利用原膠再生產不同效用的產品膠。
乾爹董偏方想原膠和產品膠,都搞點出來。有了前期的準備工作,三天之後,就要進入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煮皮或者叫化皮、熬膠。
兩口與鍋爐房緊密相連的敞口鍋,那就要派上用場了。
煮皮的過程就是將驢皮放在敞口鍋裡慢慢化皮,也叫化皮熬膠,說簡單點,就是將其中的蛋白質水解成便於吸收的氨基酸和蛋白肽,得到這種水質的膠液之後,驢皮就可以過濾棄掉了。接下來就是熬製原膠,這一過程更辛苦。敞口鍋旁,沉重的鐵鏟不斷翻動膠液,防止結底,沸騰的氣泡迸發時,最容易燙傷,
膠液熬製到最後時,要觀察膠液的粘稠度。用一根杆伸進膠液,膠能掛住,而且像面旗子一樣往下墜,就說明膠恰到好處。
行話這叫“掛旗”。熬煮過後,收集到的膠液在輔料的作用下,經過濃縮、收膠、冷凝,阿膠的基本雛形就算顯現了。
這時熬好的膠經過冷凝,形成固定形狀的膠坨,就是原膠。一般晾制60天左右,再切出成品膠。
如果還想進一步加工,就是原膠再加工,增添混合乾爹董偏方的獨門配製藥材,經過悶膠、定型、切膠和包裝,各種效用的產品膠和次生膠就生產出來了。
多虧了谷茂林的能幹,他帶著廠裡的工人,點著鍋爐,加班加點。泡洗出一千多斤的上等驢皮,焯好晾乾,只等上汽鍋化皮,提取膠液了。
期間,另一位乾爹溫教授來看了看王珂。昨天下雨,他帶著幾個學生冒雨在作業坑連守著,生怕有水灌進去,更怕塌方,好在沒些情況都沒有出現。這些天他一直在想,可能雨季還真的不能貿然挖掘。如果挖掘,那就是先把四面的防塌牆砌起來。否則再向下,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情況!
這個防塌牆必須要有一個的坡度,直上直下,危險係數太大。
這種情況必須要向學校彙報,所以他來看王珂,也是想看看董偏方和老村長,什麼時候能成行津門,與學院領導見個面。
不要再去盲目地追一匹馬,有追馬的時間抓緊種草,等到春天草長起來了,就會有一大群的馬兒任你挑選。
王珂聽了溫乾爹的打算,也是非常地贊同。現在古河道的考古到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境地,繼續挖掘,首先要克服砂土坍塌的風險;如果就此收手,等到冬季,那就功虧一簣,至少自己不能老耗在南邵村。
溫教授看完王珂,直接去了董偏方的小工廠。
上午和下午又來了三四個報名的,全部由葉偏偏接待。
等到下午快傍晚的時候,王珂的三瓶水才吊完。
王珂吊完水,就拉著葉偏偏也去了小工廠。他現在總算是明白了,如果自己要想出去,不拉著她,幾乎不可能有自由行動的空間。
而葉偏偏也想去小工廠看看,一是就今天來的這三四個人情況和乾爹董偏方說一下,另一方面,她也想瞅瞅這阿膠是怎樣熬製出來的。
“好,我們快去快回。”
一到小工廠,乾爹董偏方看見王珂就埋怨上了,王珂也不說話,只是嘿嘿笑。溫教授已經辦完事,去找老村長了。
王珂在車間裡轉了一圈,又看看新貼出來的工藝流程,基本上弄明白了整個生產工藝。乾爹的獨門秘籍主要是在兩個重要環節上,註定他只能被模仿,卻無人能超越。
一個是生產原膠即成品膠時,化皮熬膠的火候和程度,這得乾爹董偏方親自掌握,經驗和技術極高,稍不留神火候過了,熬出來的膠,就有可能變苦、變黑,影響成品膠的品質。
另一個是用成品膠再加工產品膠的配方。別人不理解,王珂知道,什麼是各種效用,那就是新增的藥材不同唄。
用原膠二次加工,研發各種產品膠,有著巨大的空間。補氣補血的、美容駐顏的、產後恢復的……太多啦。
而葉偏偏三言兩語,就把今天這邊來參加招工的幾個人情況介紹完了。
“小子,你的意見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