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起點(第1/2頁)
章節報錯
溫教授這一說,眾人腦洞大開,紛紛猜測起來。
除了乾爹董偏方、王珂和谷茂林,幾乎所有的人都猜下面可能埋藏的可能是金銀財寶,而且埋得這麼深,一定還不少。
作為考古系的研究生和工作人員,當然是希望透過這坑底的寶藏一飽眼福,在南邵村上到的一節生動的實訓課。
而溫教授進了院子,就對這個十米左右深的大坑,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從這個坑的地層學分析,掩埋在坑底下的石頭至少有千年以上。
所以在送走老村長之後,他立即下到坑底。他發現腳下這塊很平整的大石板,應該比磨盤大,比磨盤厚。用鍬把向下磕,中間確實有“咚咚”的空洞聲。
這塊石板所遮蓋的東西與歷史,給人以無限的遐想。
溫教授在坑底觀察了半天,如果不按王柯所言,任何人也掀不起這塊不規則的石頭。
此時,王珂已經從坑底石板有一個稜角的地方,開始挖一個斜坡。如果把這個斜坡挖開,在這個稜角的下面套上繩,這邊再用棍撬起來。
斜坡很快地挖好了,接著又把石板底下掏了掏,王珂上去找了一根繩,把這塊石頭拴上。繩子一甩上來,七八個學生、加上葉偏偏和溫教授,就如同拔河一樣準備把這塊石板拽起來。
“不行,不行,你們別忙。”谷茂林轉身去找到兩根胳膊粗的木槓,順著斜坡立著插了下去。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外,上面拽,下面撬,這塊石板竟然紋絲不動。
“砰”,繩子應聲而斷。
不對呀,這塊石板就算再重,也莫過四五百斤。這七八個人在拽,下面還有人撬,怎麼會動也不動?既然當年有人把它蓋上去,現在就應該能把它搞起來。
“先別動咧,我去借個葫蘆來。”乾爹董偏方說。
啥叫“葫蘆”,現在很多年輕人甭說見過,可能聽都沒有聽過。葫蘆又叫神仙葫蘆、鏈條葫蘆、手動葫蘆,是一種使用簡單、攜帶方便的手動起重機械,也稱環鏈葫蘆,它適用於小型裝置和貨物的吊運,起重量最大的可達十餘噸。
手拉葫蘆向上提升重物時,採用棘輪摩擦片式單向制動器,在載荷下能自行制動。如果在坑上搭上一個三腳架,把這玩意掛上,下面用鋼絲繩固定好,順時針拽動手動鏈條,五齒長軸帶動起重鏈輪執行,如同千斤頂一樣,從而平穩起降重物。它具有安全可靠的特點,尤其對於露天和無電源作業十分靈便。
溫教授向下面看了看,也只用這個辦法了。
而溫教授的學生們和同事一看,白高興了一場。說好的現場見習只能如此。
這時候,老村長又來了。
他帶來了兩撥人,一撥是準備去小學校山坡北側溫教授那裡推砂土石,平整西北角山坳處的堆料場,這個需要溫老師安排人在那裡指導;另一撥人就是準備派出去採購水泥磚廠、採沙場裝置的人員,一共三人,由村裡的團支書帶隊。不僅要把使用和操作機器的技術學會,更要把制空心磚、制水泥樓板、制水泥桁條的技術學回來。
前面的那一撥人,準備了近四十輛小獨輪推車,溫教授安排自己的學生去現場指導即可;後面的這撥人,安排葉偏偏開車去送。
而王珂仍然是留下谷茂林,在家配合乾爹董偏方,在坑沿搭架子。自己卻隨溫教授去了小學校工地。臨走的時候,他叮囑了葉偏偏。
“小葉老師,別忘記從縣裡拐一下,看看乾爹那個廠的工商核名批下來沒有,如果批下來,後面還有許多手續要辦。”
“放心吧,兵哥哥,部隊那邊有沒有事情要辦?”
王珂瞅了她一眼,沒敢太黏糊,立刻追上溫教授,向小學校走去。
等安排好那邊平整西北角山坳處堆料場的事以後,幾十輛獨輪車迅速地在一名村幹部帶領下展開了。王珂正準備去啟動挖掘機配合一下的時候,溫教授張口叫住了他。
“王班長,你得跟我走,你把挖掘機開過來,開到那邊小山坡的東側,我們試著掘一下,看看這小學校山坡下到底是什麼?”
溫教授還記著兩人先前說的事,這小學校山坡的像艘船,這東側的“船幫”要揭開真相。
接著,溫教授又安排兩個年輕同事,去把大學剛剛調集給他們的那臺德國地下金屬探測儀和一臺紅外超光譜成像探測儀取來,他要親自動手,今天就把這個小學校的山坡查個底掉,看看這下面到底是什麼?
這兩種儀器和技術,一個是應用磁感應,一個應用液相色譜及氣質聯用技術,可以輕鬆探測到地下二三十米的陶器、玉器、骨骼、青銅合金等,也能快速地解決了“洛陽鏟”不能發現的深度與幅度,大大地減輕考古的負擔,加快考古的進度。
不到一會兒,王珂開著挖掘機“轟隆隆”地開過來,開到了小學校山坡的東側。
此時的王珂不想說得太多,有這樣兩樣儀器,很快就可以看到地下的空洞,當然如果谷茂林說的是真的,那麼,裡面一個方方正正的東西自然會看到。
言多必失,點到為止。
實際上那幾張圖已經是夠詳細的了,如果人沒有鑽到地下去,不可能畫得如此精確。所以後來王珂重新畫的時候,故意把幾張圖做了些微的修改。讓溫教授利用這儀器自己去修正、去發現,豈不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