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村南(第1/2頁)
章節報錯
“霹靂測繪小隊”是第三天才開始正式展開的。
雖然說任務不同,但仍然住在小學校裡。這個小學校長倚著山坡而建,東西橫向三間作為老師辦公室兼宿舍,向下南北又建了十幾間教室。
葉偏偏暫時還走不了,原來住的衛生所和旁邊的指揮部都改成了臨時小賣部,結果又搬了一次家。
把溫教授和常高峰老師搬了出來,搬到下邊的教室去了,把最邊上這間屋騰出來。但是葉偏偏一個女孩肯定住的不方便,作為乾媽的董偏方老伴不放心,愣是把翠蘭安排過來陪她住幾天。
為了對接南邵村的南北引水渠,王珂的“霹靂測繪小隊”在常科長帶領下,首先開始幫助從南邵村西擬修的水渠壩,向南北兩側閘口開始測繪。特別是北側到入河口,依據地形就地取了一條道,修建入河水渠和渠壩。
原來測的基準點,早在洪水中不知去向。得重新來。不動手便罷,一開始測量,王珂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首先就是現在住的小學校腳下的這個山坡。
如果說它是山坡,但坡上又有一層厚厚的土;如果說它是土坡,而北山腳下分明又是石頭。如同多層蛋糕一樣,或者是石頭山上戴了一頂土帽子。
而且這個山坡非常有意思,它平行於村莊的東側,北高南低,如同一隻靴子。山坡的北側與村莊西側的山地之間,又有一個高於村莊,似連非連、呈馬鞍狀的溝壑山脊,北側的水渠出口可以正好從溝壑裡沿穿過,直接奔向千米之外下游的河道里。
正因為有了小學校的這個橫亙在東面的山坡,才讓南邵村如同躺在群山懷抱裡,而這個山坡又如同一隻臂膀,在摟著南邵村,或者說是南邵村枕著這個小山坡在睡覺。
現在想想,當時南邵村的祖先,選擇這裡建村,正好可以擋住北面曠野的寒風。讓自己藏在東面、北面和西面都是山,而南面卻是一馬平川的簸箕裡。
有意思的現象還不止這一個,王珂很快就發現了第二個有趣的事。
在尋找基準點過程的測量中,少不了爬上南邵村正西左側的山,那裡有一個三腳架,是標準的座標點。站在山頂的三腳架下向西、向南、向東、再向北,王珂倏然發現。這裡的地理環境有些不同尋常。
西南方向,不到幾里便是徐水河,它從易水河分開後,一路向西再向南蜿蜒而去,河水竟然比易水還多。而易水河橫著向東而來,行不過百米,河水竟然不是繼續東流而是掉頭向北,直接拐到南邵村正西的兩山之間,並在那裡幾欲斷流。只有一脈細細的水流,汩汩地從崖壁上流下,直接從村北側的溝壑裡流到下游的河裡。
王珂仔細地辨認,卻發現易水河橫著向東而來的方向,隱隱可見一條東高西低的乾涸河道,這就是說,現在的易水河等於在南邵村西面,抄了一個近道,直接把山南的古河道給撇開了。
那裡怎麼會有一條貌似河道的溝壑呢?
王珂在想,如果那溝壑是易水河的故道,那麼一千多年前,水就應該從村子西南角而來,應該是擦著村莊的南岸靜靜地淌過。村莊對岸是一片肥沃無垠的土地,河上橫空架起一座彎彎的拱橋,橋下清澈的河水,最後再依著小學校這個山坡,突然拐個彎,從那裡折回頭一直向東北而去。而山坡北側那邊,極可能是一個天然的大港灣,裡面桅杆林立,船上炊煙裊裊,那是一幅多麼和諧美妙的畫卷。
可能是大自然太嫉妒南邵村風吹不著、水淹不著的優越感。不知從哪年開始,地殼變遷,村西南的河道自下而上,向上拱起,河道斷裂。河水不再從西南緩緩流來,而是與徐水分別後,直接掉頭向北,再從村子正西的兩山之間向村子當頭而洩。所以一到汛期,大雨必淹南邵村。祖輩傳下來的辦法,那就是把各家的房屋和小院墊、墊、墊,墊成饅頭型的地堡,形成了這種門前獨有的“無水是路,有水是河”的景觀。
為了證實自己的判斷,王珂特意率領全班在開工的第三天,又沿著現在兩山間的時令河,一直追溯到南邵村西南角兩河分岔的地方,仔細地看看那條貌似河道的溝壑。一看果真如此。那條貌似河道的溝壑,如今高出河面一米多高,而改道的河道里,水最深處也只有尺餘。
王珂回來後,立刻去找溫教授,想把自己的兩個發現告訴他。
而溫教授這幾天也在苦惱中,他從南邵村聘請了10位民工,依據王珂給他的那張圖,挖來挖去,下面都是泥沙。而且越挖越深,似乎沒有底了。他問了一下當地的民工,村子東側原來到處都是沙坑,從來沒有人挖到過底。一般也就是向下淘個五六米,大水一過基本填平。不過是有人挖出腐朽的木板,遇到這種情況,大家都繞開了,主要是哪裡沙乾淨又好挖,就挖哪裡。至於下面有沒有沉船,真還不知道。
如此來看,必須要有工程機械,所以他派葉偏偏去與部隊聯絡,能否租一臺挖掘機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