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章 朝鮮通訊使(第1/2頁)
章節報錯
1674年3月22日,日本,平戶。
朝鮮王國議政府禮曹參知(正三品)、欽命通訊使趙師錫強忍著乘船後的不適,努力維持著自己的“上國使臣”的儀表,緩緩地走下船來。
奉幕府命令,在壹岐國(今日本壹岐島)將朝鮮通訊使一行使團護送至此的平戶藩藩主松浦重信緊隨其後,熱情地向趙師錫一一介紹前來迎接的幕府官員和平戶藩家臣。
“貴使可先於平戶城暫歇兩日,待身體稍緩,便隨我等同往江戶,面見我家將軍大人。”幕府派來的迎接使井田昌弘客氣地說道。
“有勞貴使。”趙師錫點頭說道:“此次,本使奉我大王之命,率團來訪,一者,為將軍御臺所不幸逝亡而表哀痛之意;二者,則是為加強貴我兩國密切往來之關係,深化彼此之政治、貿易、文化交流。貴我兩國,一衣帶水,當世代為睦鄰友好之邦,彼此守望相助。”
“貴使所言甚是。”井田昌弘微笑著點頭說道,但眼角餘光看到從幾艘船上絡繹不絕下來的朝鮮使團人員,心裡卻不由一陣收緊。
怎麼朝鮮通訊使團此次來了如此多的人員?那麼這次接待費用,怕是又要糜費甚巨了!
自1607年,朝鮮第一次向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派出通訊使以來,每次前來的使團規模都非常龐大,人數都在四百人以上,在德川家綱襲位大將軍之時,朝鮮人更是派出了近五百人規模的通訊使,讓幕府接待人員頗為吃力,耗費巨大。
因為,作為東道主的日本為了彰顯大國氣概,朝鮮通訊使訪日期間所有的費用均由幕府承擔,每次花費都在數十萬兩白銀,沿途動員三十萬人,需要七千至八千匹騾馬,糜費盈萬。可以說,每一次朝鮮使團的到訪,都是對幕府財政的極大考驗。
而這次到訪的朝鮮使團人員,井田昌弘只是粗粗數一下,就有五百多人!
哎呀,這朝鮮人是來打秋風的,還是來吃大戶的?一次來這麼多人,哪是什麼通訊使,分明就是一群“勞民傷財使”!
朝鮮與日本自古就有密切的聯絡,在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後,採取“事大交鄰”的外交政策,“事大”即對大明稱臣納貢,“交鄰”即與日本、琉球等鄰國的對等交往。“交鄰”的表現形式一般是互相遣使報聘以及貿易等。
1402年和1403年,日本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和朝鮮國王李芳遠相繼獲得了明朝的冊封,共同被納入華夷秩序之下。1404年,日本室町幕府派出了“日本國王使”出使朝鮮,朝鮮乃於1413年首次派出以“通訊使”為名義的使團(但未成行),開啟了派遣朝鮮通訊使的先河。
“通訊使”是朝鮮王朝官方正式使節團,攜帶國書和禮單,要謁見幕府將軍,這也是與譯使等非正式使節的區別所在。所謂“通訊”,乃是源於朝鮮王朝“交鄰以信”(與之相應的是“事大以禮”)的外交理念,即溝通兩國關係、傳達交鄰信義的使節。
後來,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朝鮮在此後一百多年沒有向日本派遣通訊使。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朝鮮于1590年派出了以黃允吉為首的通訊使,但兩年後豐臣秀吉大舉入侵朝鮮,爆發“壬辰倭亂”,不僅致使日朝邦交中斷,還差點打得朝鮮亡國。
待豐臣秀吉死去,日軍也在明朝和朝鮮軍隊的配合作戰下陸續撤出朝鮮半島。雖然朝日已經停戰,但朝鮮仍對日本戒備(恐懼)甚嚴,而由德川家康建立的幕府卻在沒過多久向朝鮮遞來橄欖枝,試圖恢復兩國邦交。
他一方面要透過與朝鮮的貿易來充實其財力,另一方面則是收拾豐臣政權擴張政策所留下的爛攤子,因此急欲恢復同明朝和朝鮮的關係。一旦朝鮮同意復交、遣使來日,不僅可以使德川政權獲得國際上的承認,也在日本各藩尤其是異己勢力面前展示了德川氏的威望,從而達到樹立政權合法性的目的。
在對馬藩的積極撮合和兩頭欺騙下,朝日關係出現緩和,並逐步恢復正常,通訊使也得以制度化,其後每逢幕府將軍襲職或者重大慶典時,朝鮮王朝都會派遣通訊使以示祝賀,而德川幕府則答書贈物以示感謝。
去年十月,朝鮮聞知齊國因貿易方面之事,與日本鬧得很不愉快,德川家綱還跟齊國的訪日使臣之間爆發過激烈的爭執。在獲得這個訊息後,心思活泛的朝鮮君臣便有了聯日製齊的想法,認為在背靠大明宗主的基礎上,若是能聯合日本,藉助其強大的國勢,共同對付齊國和永王雲州藩,或許可以將他們的勢力徹底驅逐出兩國領土。
經過前期一番溝通和聯絡,朝鮮便於半個月前,派出了這支規模龐大的通訊使,使團成員中包括禮曹、兵曹、戶曹、工曹等六部官員,五衛都總府、五軍營、內三廳、水軍統御使、水軍防禦使等軍方將領,試圖從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與幕府進行全方位的合作,要建立一個針對齊國和雲州藩的準軍事同盟關係。
為了避免節外生枝,防止齊國和雲州藩可能存在的海上攔截,朝鮮通訊使一行人,並沒有從釜山港出發,而是從偏僻的蔚山郡啟程,經對馬島,抵達了日本九州地區的平戶港。
從碼頭坐車前往平戶城驛館的路上,聚集了無數的地方百姓圍觀,這讓朝鮮使團所有人的虛榮心得到極大滿足同時,也不免擔心此舉,會讓齊國或者雲州藩偵知,洩露了他們的行程和目的。
“貴使放下,我日本境內向來管理甚嚴,未得幕府之命,各國商人是嚴禁竄訪地方藩國和市鎮。”井田昌弘見趙師錫面露擔憂之色,微笑著寬慰道:“不過,貴使團在此休息期間,本地當有不少學者要來拜會。屆時,請貴使稍稍約束使團隨員,勿要大肆聲張。”
“本使省的。”趙師錫正色地點點頭,隨即又看向車外圍聚的人群、護持的軍隊,以及無數迎接的旗蟠,輕輕地嘆了一口氣。
在那個不容易見到外國人的年代,從朝鮮半島來的龐大使節團,自然便成為日本街頭一道奇特的風景,引起民眾強烈的好奇。下榻休息的時候,也會有許多地方的官員和學者趁這個機會,向他們打聽外面世界的發展動向。
至於位於江戶的德川幕府,為了不在鄰國面前丟面子,更是每次都花費大量金錢,以最高規格,不惜成本地款待朝鮮使節,順便宣揚一下日本國威。
兩國雖然重新開始了政治與商業的交流,但對於彼此的認識卻十分微妙。朝鮮通訊使認為自己傳承了儒學正統,是來自中華文明的核心圈,是高階文化的代表。在他們眼中,日本這個以武士為主的社會,和崇尚儒家文化的朝鮮社會相較,簡直是粗鄙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