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四章 發展中的教育(第2/2頁)
章節報錯
齊國目前實行為期六年的強制初、中級教育,主要培養閱讀、寫作和計算能力。教育部門按照大王最早提出的指導意見,在這個時期首次創立年級、班級、學科的概念,並在三十多年裡,培育出大批能適用於基礎教育的老師。
到了高階中學,教學科目已含有農業知識、手工業知識、自然科學知識,簡單的物理、化學知識,漢洲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識,以及中國歷史,同時還注重體育和勞動教育,普遍採用實物教學法。
最早時期師範教育在十幾年前也有所改革。齊國的師資培養機構始於1639年建業城所設立的教師養成所,隨後幾年,又改成建業師範大學堂。此後,在威海(今澳洲凱恩斯市)、雲陽(今澳洲麥凱市)、大興(今澳洲布里斯班市)、桂州(今澳洲珀斯市)、南都等地先後設立師範學校。
1665年1月1日,內閣教育部又頒佈了關於教諭資格考試的敕令,敕令規定只有透過教育部專業考試者才能獲得教諭證書,有了證書才能被任用。證書分三種:只教高年級的教諭資格證書、只教低年級的教諭資格證書和兼教高、低年級的教諭資格證書。
由於工商業的迅猛發展,齊國最早開辦的天工學院這座綜合性的“數學和機械實科學校“性質的大學堂,傳授工業實用科目。後來又建立了以了“經濟、數學綜合實科學校”性質的建業大學堂。
隨後十幾年,與實科學校教育發展相適應,國內數所以建業大學堂為模式的農、林、醫、機械、採礦以及其他應用科學領域的高等技術學堂也相繼建立起來。
作為各類職業學堂前身的“普通補習學堂”其實早就在三十年前就出現。這種學堂主要是為讀過幾年義務教育的在職青年和新近移民工人入崗進行培訓而創辦的。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國內各種培訓職業學堂相繼建立。這些專業學堂可以按需擴大,旨在向學生傳授早期工業社會所需的生存技能。
職業學堂的專業門類很多,例如有理髮、烤餅、裁縫、製鞋、陶瓷、印刷、船舶駕駛、鐘錶、機械、園藝、藥材、簿記等等,加上各種各樣的專門學校,在齊國逐步已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職業教育系統。
這時期,齊國的幼兒園、託兒所在王室的推動下也有很大發展,國內各個府縣城鎮,由政府或互助社建立的幼兒園、託兒所陸續出現,為工廠和農場中操勞於工作的父母多少省卻了照看的精力。
隨著人口規模的日益增加和經濟的發展,各級各類學校數量不斷增加。1640~1669年間,新建的學校達一千二百多所。而職業教育與實科學校教育的發展尤為突出,可以說在世界上已處於領先地位。
反觀這個時期的歐洲國家,儘管他們創辦的大學歷史極為悠久,甚至最早可以追溯至11世紀(1),但延續至今,大部分皆為古典大學,主要以神學、法學以及哲學等人文學科為主,經院哲學、煩瑣哲學方式仍沒有被完全排除,甚至又產生了新的煩瑣哲學。與早期大學相比,雖然大學的智力水平多少有所提高,但仍趕不上當時一般智力水平發展的速度。當時劃時代的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仍被排斥在大學之外。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笛卡爾、牛頓、萊布尼茨這些著名的科學家的成就都是在大學之外取得的。
更經過1618~1648年三十年戰爭的破壞,大學被認為不再是進步的機構,而被看成是過時的和逐漸衰亡的教育機構,在這個時期,大多數歐洲的大學也被描繪成主要由賣弄學問的人所佔據的機械辯論的場所。
至於義務教育,雖然早在1619年,德意志地區的魏瑪公國曾公佈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但限於經濟條件和戰爭影響,幾乎從未實現過。
而歐洲其他國家,教育從來就不是平民所能享受到的權利。如英國,它的傳統教育收費十分高,同時將信奉國教作為學生入學、畢業、留校任教的重要考核標準,門檻過高,阻礙了其他信仰或經濟狀況較差的民眾入學學習。學生入學後又按照貴族生、高階自費生、自費生和減費生的等級,享受明顯不同的學習、生活條件。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校逐漸被貴族和高階國教教士所壟斷,下層人民將很難擁有受教育的機會,未來就更無從談起。
不過,這個時期,受宗教改革的影響,歐洲國家的民眾識字率卻相對較高,男性識字率大概為30%,女性識字率大概在10%。這是因為從17世紀開始,教會為了讓所有信徒獨立閱讀理解《聖經》,慈善學校不斷的發展壯大的原因所致。
教育進步的首要推動者是新教,宗教改革後的新教優先發展教育。為了能讓所有信徒獨立閱讀理解《聖經》,從17世紀開始,教會慈善學校不斷的發展壯大。對於一個宗教信徒來說,不會讀就不能完整的參加所有宗教活動,這是一種“羞恥”。
但也僅止於此而已。
齊國的教育,在創立和發展之初,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為後續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提供大量具有初步文化知識的工人,為科學技術的持續進步,培育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濃郁的文化氛圍。
持續三十年的義務教育,齊國民眾的識字率已提升至40%左右,尤其是年輕一代的齊國子民,基本上都可以達到熟練讀寫和簡單計算的能力。而這種教育成果,可比歐洲那些只會讀寫《聖經》的教徒,要強出太多。
在工業化的最初階段,識字和算術在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有限,提高這些方面的人力資本對勞動者生產率的影響也很有限。雖然部分工匠和行政文員等部分勞動者需要掌握閱讀和基本算術能力,工場中的大部分操作還是可以由目不識丁的工人順利完成。
但到工業化的中後期階段,機械越來越複雜,工序也越來越多,一些新興產業部門對技能勞動力的需求便顯著提升。自此之後,滿足工業化對勞動者識字與算術能力的日益增長的需要並提升其機械操作技能,便成為促進人力資本形成的主要目標(如教育、培訓、技能和健康等。
於此,齊國的教育,依舊任重而道遠。
註釋(1)世界上最早的大學是博洛尼亞大學。博洛尼亞大學是一所坐落在義大利艾米利亞羅馬涅大區首府博洛尼亞的國際頂尖綜合性大學,創立於公元1088年—神聖羅馬帝國時期,是世界上廣泛公認的、擁有完整大學體系並發展的第一所大學,被譽為“世界大學之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