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征途(續)(第1/2頁)
章節報錯
1666年,丙午年,大齊乾武二十四年,大明廣德十二年,偽清康熙六年。
在過去的一年,局勢紛亂的大明南方實現了事實上的統一,福建鄭芝龍在秦王孫可望數路圍攻下,放棄了福建全省和浙江北部地區,乘坐數百艘大小船隻,攜兩萬餘人,退避呂宋領地。
讓人驚訝的是,作為鄭芝龍的長子,臺灣島的實際統治者鄭森在福建被大明朝廷納入治下後,立即上表廣德帝,接受朝廷統一政令。與此相應的是,朝廷敕封鄭森為東平王,世鎮臺灣。
在遙遠的歐洲地區,英荷戰爭再次爆發,雙方於六月和七月,分別在北海和挪威西海岸,發生兩場大規模海戰。荷蘭人初戰不利,甚至在北海洛斯托夫特海戰當中,艦隊指揮官沃森納爾和奧布丹雙雙陣亡,荷蘭船隻紛紛潰逃,損失慘重。
好在老將德·奈特率領艦隊從西印度群島返回荷蘭,臨危受命統率荷蘭所有海軍,連續擊退了英國海軍的進攻,稍稍穩住了戰局。德·奈特依靠出色的指揮藝術,遊戈於英吉利海峽、巡邏於泰晤士河口外,有效地保護了荷蘭的對外海上貿易。但是英國的戰略優勢地位依然存在,荷蘭僅僅是處於只能維護交通線的被動態勢。
在去年十二月時,整個印度地區,包括莫臥兒帝國都在盛傳一個聳人聽聞的訊息,位於南方新大陸的齊國,組織了一支規模龐大的艦隊,即將對印度地區發動一場空前的遠征。
一月初,從漢洲本土而來的齊國的艦隊在寧陽堡和安豐堡(今印度西南部柯欽市)陸續匯聚了三十餘艘大小艦船,組成了一支規模更加龐大的艦隊,沿著印度西海岸,一路迤邐駛來,似乎目標直指莫臥兒帝國西北沿海地區。
這支艦隊先後在果阿、孟買稍事停靠休整後,繼續北上,直奔蘇拉特而來。
古傑拉特省總督沙達布·汗聞訊後,立即宣佈整個地區進入全面戒備狀態,並集結軍隊包圍了齊國駐蘇拉特商館。另外,為了安全起見,沙達布·汗將準備前往麥加朝覲的數千達官貴族和富商全部轉移到了遠離海岸線的維亞拉城,以防遭到襲擊。
1月21日,齊國遠征艦隊抵達蘇拉特,停駐於坎貝灣,隨後,特遣艦隊司令、廣威將軍(少將)羅守勳派出使者,駕駛一艘小船前往港口面見沙達布·汗總督,告知對方,齊國艦隊遠征埃及,順便將莫臥兒帝國朝覲船隊一路護送至吉達港。
沙達布·汗總督收到訊息後,又驚又喜,再派出人員反覆偵查確認後,方才相信齊國這支規模巨大的艦隊並不是前來攻擊莫臥兒帝國的。要知道,皇帝陛下這個時候正在帶領大軍征伐北方的反叛勢力,根本無暇抽身來援。雖然德干地區有十餘萬大軍,但是還忙著到處鑽山溝去追擊那些討厭的馬拉塔人。
倘若,齊國真的派遣遠征艦隊攻擊蘇拉特,該地區是得不到任何支援的,達布·汗總督都做好了棄城而逃的準備。要知道,這座位於塔普蒂河口右岸的港口城市,不僅兵力稀少,而且在數年前遭到馬拉塔人的肆虐後,城防設施也損毀大半,根本擋不住對方戰艦的火炮轟擊。
沙達布·汗總督帶著眾多官員和商人在港口,非常隆重地將齊國遠征艦隊一行高階軍官迎入城中,熱情款待,並連續數日大宴賓客。
坎貝灣內停駐的近四十艘戰船,對蘇拉特城中的莫臥兒帝國官員和百姓帶來的震撼,是極具衝擊性的。儘管數十年前,葡萄牙人也曾組織過數十艘戰船的艦隊,巡遊於印度東西海岸,威懾周邊土邦王國。但葡萄牙人的艦隊中,最大的戰艦也不過是幾艘三四百噸左右的蓋倫帆,數艘中型的卡拉維爾船、加萊槳帆戰艦,剩下的幾乎都是小型槳帆船。
而齊國這支龐大的艦隊,四百噸以上的大帆船就足足有二十六艘之多,船身兩側密佈的炮口,高聳的桅杆,修長而流暢的船身,操作嫻熟的海軍官兵,無不顯示出,這支艦隊的強大。更不要說,他們還要遠征西方那個強大的奧斯曼帝國,為無辜慘死在蘇伊士港的使團人員復仇。
沙達布·汗總督不由有些慶幸,在聽說齊國艦隊要攻打莫臥兒帝國的傳聞時,沒有立即武斷地指揮軍隊攻入齊國的商館,殺傷他們的人員。若是因為這場誤會,造成齊國與帝國之間的紛爭,那恐怕惹出的麻煩,將比數十年前,那些葡萄牙人封鎖攻擊帝國沿海地區的事件,還要嚴重得多。
話說,到底是什麼人在謠傳齊國遠征艦隊要來攻擊我莫臥兒帝國,其用心何其歹毒呀!這分明是挑撥離間帝國與齊國之間親密友好的合作關係,破壞雙方日益加深的貿易往來。
——
1月27日,北印度洋海面上,一支龐大的船隊藉助著強勁的東北信風,迤邐朝西行駛而去,整個船隊連綿十餘里,海面上帆影重重。
“一百多年前,葡屬印度殖民地區也曾組織過一次規模龐大的遠征艦隊,去攻擊蘇伊士港,準備奪取或者摧毀這座奧斯曼帝國位於紅海沿岸最為關鍵的海上據點。因為,當時,奧斯曼人以蘇伊士港為基地,派出了一支艦隊差點攻陷了葡萄牙人的第烏據點,這讓葡萄牙人大為震驚。”
在艦隊旗艦“紅日”號上的一個艙室裡,黑衣衛駐印度指揮使、御武校尉(上尉)丁德宗手裡捧著一疊厚厚的情報資料,正在向艦隊指揮官羅守勳彙報新近蒐集的有關蘇伊士港的情報。
“當時,剛剛就任葡屬印度總督的叫埃斯特沃達伽馬,哦,他的父親就是那個首次從歐洲航行到印度的航海家瓦斯科·達·伽馬,算的上是名門之後。他在1540年的12月31日,集結了五千多人,近八十艘大小船隻,從果阿出發,在海上航行了一個多月後,於2月中旬抵達紅海東岸。不過,因為各種原因,再加上軍隊內部發生分歧和內訌,他們直到在四月下旬,才進抵蘇伊士港附近,但參與進攻的船隻數量僅剩二十餘艘,可用於登陸作戰計程車兵也不到五百人。”
“在葡萄牙人這般拖沓的進攻節奏下,蘇伊士港的守軍早已做好了防禦準備,並調集了兩千餘馬穆魯克騎兵於岸上嚴陣以待。所以,葡萄牙人毫無意外的在蘇伊士港碰了一個釘子,被人家給堵在港外,不得寸進。最後,他們只能敗師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