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凍土(第2/2頁)
章節報錯
“打盛京,有何不敢?”巴海冷笑一聲,“即使我們打不下盛京,但可以將吉林和遼東打爛,把人和財物搶光!”
“呵呵……”遊大奇這時反應過來了,“你們這是盯上了清虜的大量漢人移民吧。”
“是又如何?”巴海說道:“你們齊國人沒看出來嗎?愛新覺羅氏準備要重新經營遼東了,這是在為自己留後路。”
“所以,你們想將他們的後路給掘斷?”遊大奇點頭說道:“順便還能透過掠奪遼東,獲得更多的人口和物資。”
“不錯。我們準備明年夏初發動一次對遼東的攻勢,在他們做好準備攻打我們之前,先下手為強,毀掉他們的遼東根基。”巴海繼續說道:“河水上凍,你們的船隻無法開過來。但你們可以透過鎮州(今俄羅斯海參崴),用雪橇爬犁,給我們運送一些軍械物資過來。……對了,還有糧食。”
“我現在無法給你確切的答覆,待我返回雲州後,需要向我的上官報告。”遊大奇搖頭說道:“不過,你可以先將你們的需求列一份清單,我好回去幫你們問問。”
10月12日,鎮州,沙頭衛(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市波克羅夫卡鎮)。
清晨,一層薄薄的白霧籠罩了整個大地,樹木,草甸,莊稼,也覆蓋了晶瑩的白霜。氣溫已經降低到不足10攝氏度,寒冷的冬季即將到來。
隨著日頭的逐漸升高,薄霧散去,在沙頭衛城的周邊,無數的農田中,可以看見依舊有許多勤勞的農人們忙碌於許久。他們會趁著天氣尚未變冷,將田地裡的最後一點糧食儘可能的全部搶收乾淨。
經過十餘年發展,作為永王最為重要的海外領地鎮州,擁有人口規模七萬餘人,建立了鎮州、大寧衛(今俄羅斯阿爾喬姆市,海參崴以北45公里處)、水源衛(今海參崴拉茲多利諾耶鎮)、雙城衛(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市)、沙頭衛、保靖衛(米哈尹洛夫卡鎮)、安化衛(今俄羅斯烏蘇里斯克市以北30公里雅羅斯拉夫斯基鎮)、明州衛(今俄羅斯納霍德卡港)、大石衛(今俄羅斯大卡緬市)、青津衛(今俄羅斯扎魯比諾市)等大小十個衛所堡寨。
整個鎮州領地屬海洋性氣候,冬季偏冷,夏季溫熱,而且河流縱橫,水源充沛,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僅次於雲州(今日本北海道)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經過數萬勤勞的移民不斷開墾,耕地面積已達近百萬畝,主要種植小麥、燕麥、大麥、玉米、大豆、土豆等糧食作物,以及大量的蔬菜和瓜果。
令人驚訝的是,在這偏遠寒冷的外東北地區,竟然還開闢出了數萬畝水田,栽種南方地區才有的水稻。而做出這些農業壯舉的,全賴於從朝鮮咸寧鏡道招攬的朝鮮移民。
朝鮮移民具有善於耕種水田的傳統,移民鎮州後,他們憑藉在半島的水田農作經驗,大膽地在一些稍具水利條件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漢族農民放棄的草甸地、葦塘地和澇窪地上開發出片片稻田。他們克服東北地區氣候寒冷、無霜期短、缺乏水利設施等各種困難,硬是種出了一季水稻,讓處於荒僻東北的移民們吃上了本地生產的稻米。
永王屬下的民政官員聞知後,立即將此地數百朝鮮移民又遷移至雲州,用於指導該地農人在條件更為優越的雲州地區栽種水稻,以豐富和增加雲州地區的糧食種類。
鎮州知府(鎮州於三年前由州升格為府)欒世奇騎著馬緩緩地奔行在沙頭衛城郊外田野裡,身後跟著一隊騎兵,揹著火槍,挎著短刀,緊緊地隨行護衛。
一個月期,永王傳來諭令,從鎮州解送了糧食十萬石,轉運至雲州,以為新增移民所需。然而,幾日前,齊國駐鎮州黑衣衛指揮使謝志升也提出糧食採購需求,想從鎮州領地調運兩萬石糧食,給北邊那個清虜叛軍所建立的渤海國。
一時間,這麼大的糧食調運需求,讓鎮州上下頓時有些緊張起來。要知道,該地七萬餘民眾,可都是從清虜和大明南方轉運而來的移民,都是一群餓過肚子的苦哈哈。萬一將該地的存糧全部調走,那肯定會引起本地民眾的極大恐慌情緒。
但是,永王的命令不容置喙,因為在數月前,除了從大明和清虜境內招攬了兩萬餘移民外,從舟山島還遷移來兩萬五千餘軍民,這些人都需要供應所需口糧。再加上苦葉島數個拓殖點的冬季糧食需求和齊國幾個海外島嶼領地的糧食供應,以雲州本地的糧食產出,必然無法完全支應,只能從鎮州抽調糧食。
而齊國人額外提出的糧食採購需求,他們也不好拒絕,只能捏只鼻子,咬牙應承下來,準備動用庫存的糧食。為此,欒世奇便帶著人巡視轄下各個衛城堡寨,實地清查各地糧食生產和庫存情況。
前面視察的幾個衛城糧食收成,也算差強人意,雖然產量仍舊遠遠不及神州的中原大地,但較十年前剛剛拓殖時期,那可是有長足的進步。而且,此地人煙稀少,可開闢耕地無數,既然單產不足,那就依靠擴大種植面積來增加糧食總產量。
而且,此地山林眾多,其中飛禽走獸也是不計其數,農人閒暇之時,打點野獸,也能獲得不少肉食。更不要說,北邊一座巨大的湖泊(興凱湖)和南邊無盡的海洋,也可為轄下民眾提供大量的漁獲。這麼一算,即使糧食稍稍欠缺一點,也不至於讓數萬民眾餓肚子。
數日巡視下來,欒世奇緊張的心情也慢慢放鬆下來。若是鎮州的糧食真的到了最為危急的時刻,大不了,組織境內的土著藩兵進入臨近的朝鮮境內,搶上一波,也能捱到明年。若是朝鮮人指責,完全可以甩鍋給北邊的渤海國。反正,他們被人家搶,又不是一次兩次了。
“欒府臺,我們鎮州支援糧食與那北邊的渤海國,以後會不會養虎為患,再成遼東建奴之事?”沙頭衛指揮使蔡德慶騎馬上前,不無憂慮地問道:“那渤海國距離大湖不到八百里,快馬奔行,五六日便可攻至我鎮州轄下領地。北邊苦寒,產出有限,他們要是慢慢發展壯大了,難保不會生出南下劫掠我鎮州的心思。”
“應該不會吧。”欒世奇搖搖頭說道:“齊國人已經給他們劃出疆界,黑龍江以南和以東地區,皆為我鎮州轄地,渤海國不得南下發展,更不得無端攻擊我鎮州。否則,齊國人只要掐斷他們的武器軍資供應,就憑他們什麼都不能生產的發展模式,如何能威脅我鎮州。況且,這片廣大區域幾無人煙,他們若是想南下攻我鎮州,沿途如何能獲得補給?就算能打到我鎮州轄下衛所城寨,難道我們手裡的火炮和火槍都是擺設?”
“而且,據我所知,齊國人扶植那渤海國,其意在於對抗和驅逐那極西而來的羅剎人,更是威脅清虜遼東後方,以便我鎮州和苦葉島兩地,可心無旁貸的專心發展,鞏固實力。”
“齊國人此意何為?”
“齊國人可能是想讓這一片廣闊無垠的地方都歸我華夏漢人所有。至於那些女真、索倫、赫哲等生藩土著,雖然非我漢人苗裔,但也能在我華夏文化薰陶下,化夷為漢,為王前驅,助我漢人開疆擴土。齊國人說,這個時代已經變了,只要能維持和推進我漢家文明的昌盛文化和先進科技,我們必將以浩浩大勢,碾壓此前所有兇悍的遊牧和漁獵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