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八章 私心(第2/2頁)
章節報錯
“鄭芝龍?”白正青臉上呈現出一絲古怪的表情,“鄭芝龍在反正歸明後,似乎準備要做大明的忠臣。從福建傳來的訊息,他已經乘船前往登來,親自去覲見永初皇帝。”
9月5日,登來,蓬來城。
東閣大學士、內閣首輔吳貞毓看著一臉堅毅神色的永初帝,心中微微一嘆,輕聲說道:“陛下,鄭芝龍,梟雄之輩,割據福建,擁水陸兩軍數萬之眾。然,三年前卻不思報效朝廷,悍然降虜,以至於廣州崩壞,登來遇警。若非友邦齊藩水師盡出,以遏其兇,我蓬來行在恐亦遭清虜襲取。今,此獠親至登來,朝廷應予以幽禁,並派出朝中親信大臣官員,入駐福建,接收地方。”
“九年前,先帝殉國,順逆西走,清虜藉吳賊嚮導,進佔北京。”永初帝緩緩說道:“然,南京弘光朝廷,粉飾昇平,興建宮室,大備百官,徵歌選舞,夜以繼日。其覆亡前夕,虜賊迫近江北,流寇縱橫晉陝,民窮財盡,內憂外患交迫。”
“南京重城,雖有齊鄭水師暫遏清虜不得南渡長江,苟且旬日。但軍中之輩,為逞私慾,貪念富貴,獻天塹與清虜,致使江南淪喪,壞半壁河山之大局。”
“數年來,清虜兵威日盛,幾度欲滅我大明。期間,雖有金聲恆、姜瓖、李成棟等輩反正歸明,創重振之大好局面。但彼輩勾心鬥角,相互算計,致使各地無有強援,最終功虧一簣。三年前,納西軍於朝廷,封孫可望為秦王,此,勉為權宜。卻未曾想到,齊藩舟師溝通,南北相應,攻略兩廣,直搗湖北、江西,迫福建再次歸明,成如今之順局。”
“鄭芝龍,反覆之人,割據之雄,朕豈能不知?但於目下情形,朝廷當用其勢,鞏固粵贛之側翼,並確保江南之役可順利推進。待驅逐韃虜,天下一統,朝廷振興。莫說鄭芝龍此獠,孫可望、李定國、高一功等輩,均要悉數削減,以為國家長久穩定。”
“陛下深謀遠慮,臣愧以難測聖意。”吳貞毓向永初帝躬身施禮。
“此次齊藩所定江南之役,規模空前,聲勢浩大。若是能以此盡逐清虜於江南,則大明覆起有望。”永初帝攙起吳貞毓,笑著說道:“那時,我們說不定就該將行在換到南京去了。”
“陛下,按照方略,以孫可望、李定國、張明振等部攻略江南,我登來各部兵馬尚需配合,於北方羊動,阻清虜大軍至江南支援。如此,朝廷可需抽調耽羅、雲州、鎮州等各處海外領地兵馬至登來集結?”
經過七八年的發展和移民,永初朝廷當初作為最後流亡地的幾處海外領地,已經擁有近十萬人口,並且隨著幾年前建立鄉兵制度,若是充分動員的話,可徵召作戰軍隊七千到八千人,算是一股不小武裝力量。
以齊國參謀部制定的作戰計劃,永初朝廷需動員三千到五千人左右,於朝鮮咸鏡道登陸,隨同朝鮮軍隊攻入遼東境內,直取遼陽、沉陽。登來部明軍則出三千人,在齊國海軍艦船掩護下,突襲廣寧衛,截斷遼東與北京之間的聯絡。同時,膠州李本深部明軍,則做出攻擊沂州、海州的姿態,吸引山東和江淮的清軍注意力,不使其南下支援江南。
“海外數個領地經濟艱難,民生凋敝,如何動員兵馬?”永初帝頓了頓,輕聲說道:“即便是我登來、膠州兩部,亦軍需缺乏,士無戰意,恐難以做出牽制清虜軍力之舉。著令各地兵馬,嚴守各處城池關隘,未得朝廷御令,不得妄動。”
“陛下……”永寧候、登來鎮總兵蔣永銳驚詫地看著永初帝。
“江南之役,孫可望、李定國等部出動大軍恐有十餘萬,舟山、餘杭、福建等鎮,兵力亦有數萬之眾。”永初帝臉上呈現出複雜的神色,“我登來各部兵馬,糧械皆缺,即使勉力為之,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徒增損耗而已!”
“大學士,若我登來、膠州所部兵馬按兵不動,豈不是會使讓山東、江淮各地清軍輕易往援江南。如此,發起江南戰役的各部兵馬恐面臨一定軍事壓力!”出了行宮,蔣永銳仍舊對永初帝的決定有些耿耿於懷,低聲朝吳貞毓抱怨道。
“永寧候,你若一意開戰,可敢保證山東、江淮之清虜不會掉頭擊我登來和膠州。”吳貞毓轉頭看了一眼宮門,然後語重心長地說道:“需知,朝廷兵馬聚之不易,若是損耗過多,未來之時,如何震懾各路藩鎮。且去約束整頓兵馬,待江南之役展開,方是你等依勢而為之機。”
蔣永銳愕然,隨即明白了吳貞毓話中含義。永初朝廷自數年前一場慘敗,勢力大損,所轄之民不過數十萬,兵馬也僅萬餘。若是按照齊國作戰計劃,在江南戰役發起時,前出羊動,將清軍的注意力引來了,說不定就會遭到清軍的勐烈攻擊。雖然此舉,做到了牽制山東、江淮清軍的目的,但卻也大大損耗了朝廷的直轄兵力。
要知道,不說孫可望、李定國等部擁兵十餘萬,就是福建鄭芝龍所轄水陸兩師就有六萬餘,甚至常駐舟山、寧波沿海地區的張明振部明軍,也有兩萬之眾。將來驅逐了清虜,統一了天下,以朝廷弱小的軍力,如何震懾各路藩鎮。
不過,若是待江南戰役進行的如火如荼之時,山東、江淮,甚至河南、河北的清軍主力肯定會被抽調至江南,那麼,這個時候,永初朝廷兵馬正好可以趁虛攻略地方,壯大朝廷勢力。
“如此……,我明白了。”蔣永銳心中微微一嘆,拱手說道。
網頁版章節內容慢,請下載愛閱app最新內容
請退出轉碼頁面,請下載愛閱app最新章節。
新為你提供最快的1635漢風再起更新,第二五八章私心免費。
1635漢風再起 /info989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