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五章 茶葉產業的起步(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1718世紀,中國茶葉遠銷海外,幾乎壟斷了全世界所有茶葉市場。1610年,茶葉正式從大明被帶到歐洲。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收購來自大明商人帶來的茶葉,不過,與利潤更高的絲綢、黃金和瓷器相比,茶葉只佔該公司商貿的一小部分。茶葉的貿易額每年僅為東印度公司帶來10萬盾到50萬盾的利潤。
1640年左右,在荷蘭,草藥醫學小範圍內推薦人們喝茶,並把茶葉這種稀少昂貴的植物當作退燒藥和補藥。茶葉在藥店出售,並被作為“貴族的樂趣”與朋友共品。直到17世紀60年代起,一場真正的飲茶風潮被掀起,茶葉才進入了貴族家庭。漸漸地,茶葉也成為了阿姆斯特丹整個上流社會的飲品。
此後數十年時間裡,茶葉進入歐洲大陸,但只有貴族、君主和社會上最富有的消費者,才買得起這種象徵身份地位的東方奢侈品。在法國,路易十四沉醉於奢侈生活,他喜歡用黃金茶壺泡茶,以凸顯其高貴的身份。歐洲各國的精英和有教養的文化階層,很快把法國的品位和優雅的概念傳播開來,茶葉得以走入更多國家。
至於後世的茶葉消費大國—英國,接觸的茶葉要更晚一些時間。在17世紀60年代以前,倫敦市場上的少量茶葉主要來自於荷蘭,茶葉還沒有能夠直接由英國商船從亞洲引入英國。可能是借1661年英國的查理二世與葡萄牙凱瑟琳公主的婚禮之際才進入英國皇室。到18世紀,茶葉在英國取得極大的擴充套件,從1720年開始,茶葉的需求量迅勐增長,茶葉受到了社會各個階層的追捧,成為全國性的新型飲品。
雖然,英國東印度公司後來掌握了茶業的專銷權力,但是由於中國掌握了茶葉在整個環節中的絕大部分利潤,這使得東印度公司費力不討好,賺取的利潤相當有限。在18世紀中期,東印度公司開始一面進口中國茶葉,一面展開了自己種植茶葉和自產自銷的相關套路。
然後,東印度公司便在印度大面積種茶,而印度阿薩姆地區就產茶,也就是最初的阿薩姆紅茶,接著又從中國偷學了部分製茶工藝,很快就把阿薩姆紅茶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掌握海洋的英國對阿薩姆茶專供傳銷,想用阿薩姆茶逐步佔據中國茶葉的市場份額。
但是以阿薩姆茶為代表的印茶在18世紀的銷量並不理想,歐洲人不願意買又貴口感又一般的印度茶。於是就給了民間販賣私茶的空子,這些人從中國等地進口茶葉,然後比東印度公司更低的價格流通於市場。然後造成了東印度公司的茶葉大量積壓在倫敦倉庫,而英國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於1773年議會透過了著名的《茶稅法》,然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頒佈《茶稅法》的目的是為了在它的北美殖民地傾銷茶葉,直接賦予了東印度公司將茶運往北美的權利和從英國免稅出口茶的權利。不再繳納高額關稅,使得東印度公司茶葉比當時私茶便宜了50%以上,導致很多的走私和本地種植的茶葉商人無法生存。於是,北美的農場主們不高興了,然後就有了震驚世界的波士頓傾茶事件,再然後引發了北美獨立戰爭,最終1776年7月4日,那個後世強大的美利堅合眾國宣告成立。
一個茶葉事件,讓英國人損失了北美殖民地,英國人第一次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對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人來說是絕對不能忍的,但是因為當時的拿破崙戰爭,英國無暇東顧,一直到打敗拿破崙之後,英國人才開始了應對茶葉的問題。當時,英國人為了在全世界範圍內銷售他們的工業品,可謂是下足了功夫,先是透過鴉片戰爭,敲開了大清的國門,而印度茶業發展卻也因此而得利。
英國人敏銳地發現,中國茶銷量好,但是利潤基本都掌握在中國手中。阿薩姆茶在世界上的銷量不好,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口感不如中國茶葉。而影響口感的因素最重要的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茶葉品種的問題,另一方面就是製作工藝的問題。東印度公司痛定思痛,決定對茶樹和工藝進行大規模改良,想要將茶葉貿易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而要想最快速度的改良,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再次從中國偷師。於是自1835年開始,便展開了偷師中國的行動,先是從全面輸入茶籽、茶樹、茶工與種植技術,然後對印度原本的阿薩姆茶進行改良,但是因為氣候原因,最初推廣種植在印度各地沒有成功,然後東印度公司高薪聘請中國茶藝師和種植專家前往印度,透過對阿薩姆的茶樹種植技術的改良以及製茶工藝的改良,終於將全新的阿薩姆茶打造出來了,經過數年打磨,阿薩姆紅茶的各方面已經與中國紅茶相差不大。
到1858年左右,東印度公司已經將阿薩姆紅茶大面積種植,推廣到加爾各答等地區,隨著科技的發展,與不斷偷師中國茶藝製作技術,印度紅茶也實現了多品種發展,錫蘭紅、大吉嶺、英國紅、阿薩姆等品牌茶葉自此興起,在世界範圍內佔據著很重要的分量。
再之後,到了19世紀70年代,隨著工業革命的又一次高潮到來,植茶公司逐漸向機械化過渡,引發一場技術革命,帶動了印度茶葉向著更高層面發展進步。揉茶機和西洛鉤式焙炒機的發明,促成了印茶產業規模化發展,到後來,擁有千名以上工人的印度茶業工廠遍地都是。
19世紀末,印度已實現了揉茶,切茶,焙茶,篩茶,裝茶等各個環節的機械化。然後東印度公司在加爾各答等地成立茶協會和茶葉科學站, 為種植茶葉和改良工藝做出重大貢獻。
另一方面,英國利用船堅炮利,控制了海上貿易,中國茶出不去,於是與中國茶口感相差不大的印茶得以流傳開來,佔據了市場的絕對主導,印度茶葉越做越大,巔峰時期茶葉種植面積達61萬英畝。那時,印度茶葉產量和銷售份額都佔市場的50%以上,最好的時候能達到80%。
而我大清,由於沒有趕上工業革命的快車,無法實現機械化種茶,產量和規模都上不去,19世紀末中國茶葉出口量最低迷的時候不到世界茶葉總出口量的8%,曾經的茶葉王國徹底被取代,而印度自此上位。出口量而言,中國茶業全面被印度、斯里蘭卡和印尼超越,與日本份額相當,僅為世界二三流的茶葉大國。
作為一個來自後世的茶葉愛好者,齊天對此是深以為憾。
因此,不論是繼承和發揚華夏數千年的茶文化,還是為以後的漢洲擴寬農業種植產業,茶樹的移植栽種便進入到齊國農業產業規劃和實施當中。
幾年下來,從山東、江浙、福建、江西,以及廣東和廣西等地區,齊國前後蒐羅了數千名具有茶樹栽培經驗的茶農和深諳茶葉製取工藝的匠人,準備複製大明完整的茶葉產業。
在漢洲茶葉產業尚未大規模發展起來之前,齊國肯定會想方設法斷絕並鎖死後世西方殖民勢力對大陸茶葉栽培、製取技術的剽竊,確保東方對茶葉產業的繼續壟斷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