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九章 自救之!(第2/2頁)
章節報錯
“此時,海上風大,海浪翻滾,若是一不小心落了水,可是無法搭救的。”那名水手警告道。
“多謝這位將軍提醒,我會多加小心。”方中履右手抓住舷邊,左手不由抓緊了父親的胳膊。
那名水手不再多言,自顧忙碌去了。這兩人能在甲板上自由行走,自然是受到船上長官的特許,必然是有特定身份地位的。不過,這兩人竟然不像其他明人一般有長長的髮髻,反而如水師官兵一樣,留著寸許的短髮,倒是有些奇怪。
“素伯(方中履字)。”方以智輕聲喚道:“隨同為父離開大明,去那漢洲,你心中可有怨言?”
“孩兒不敢。”方中履答道:“家中一切事務,全憑父親做主。”
“大明日漸衰微,短期之內,恐難以復起。”方以智嘆道:“或許,清虜席捲天下,徹底覆亡我大明江山,也為未可知。如今,這漢洲齊國,乃我明人所立,船堅炮利,勇武善戰,其對難民亦妥善安置,食粥濟藥,初顯仁義之舉。我欲前去一觀,探究漢洲是否為我華夏殘民之樂土。”
方以智,復社四公子之一,家學淵源,博採眾長,主張中西合璧,儒、釋、道三教歸一。數年前李成棟攻入梧州後,在城外出家,法名弘智,發憤著述同時,秘密組織反清復明。待去年尚可喜領清軍主力再度攻入廣西時,帶著三子方中履避入山林,過了一個多月飢寒交迫的生活。
當李定國揮軍反攻時,方以智領著家人,隨著難民一路流落至肇慶。至十一月底,齊軍撤出肇慶時,蒐羅專業人才和工匠,方以智及家人被挑中,隨即與數千人一起被轉運至廣州,最後又運到南平(今越南金蘭市)。
在移民身份登記時,聞知方以智的身份和學識地位後,引起齊國主要移民官員的高度重視。這種博學多才,涉獵極廣的學者,向來是齊國高層大力主張引進的人才之一,更不要說,人家已經著書立說百萬餘言,內容所及文、史、哲、地、醫藥、物理等。這等人物要是弄回漢洲本土,一定會受到大王的重視。
因而,方以智及家人立即受到非常高的待遇,無論是飯食飲用,還是日常所需用度,皆與大匠類同。這讓剛剛經歷一場大戰,且心有惶惶的方以智感到莫名的激動。
自甲申天變,李自成攻破北京,自己於崇禎靈前痛哭,被賊軍郭營俘獲,賊軍對他嚴刑拷打,“兩髁骨見”,但他始終不肯投降。此事傳入江南時,友人皆把他比為大明之文天祥。李自成兵敗山海關,方以智僥倖乘亂南逃。可當時南京弘光朝廷中,阮大鋮卻藉口方以智在李自成入京後沒有“殉節”,而將他列入“從逆六等”中的第五等,處理方法是“宜徒擬贖”。
自此之後,方以智便更名吳石公,漂泊於廣東,更是一度披緇為僧,避居廟宇之中。
如今,這些齊國官員聽聞自己大名和所學後,均表現出對他極其重視的模樣,這使得方以智感動不已,對那個稍稍陌生的齊國,也生出許多好感。因而,對於移往漢洲本土,他倒也沒生出多少抗拒心理,反而有幾分期待。那個提倡“科學創造”、倡導“學術研究”,以及尊重“學者大匠”的海外藩國,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度。
另外,船上的水師官兵也給方以智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軍容嚴整,舉止有度,而且紀律嚴明,十餘天的航程中,對船上的眾多移民沒有絲毫侮辱侵犯之舉。偶爾交談,得知這些官兵居然餉銀異常豐厚,每月實餉在四兩銀子以上(這個時期,清八旗前鋒、護軍、領催月給銀4兩,馬甲月給銀3兩)。
重文教,倡百工,嚴法度,厚兵伍,再加上堅船、火器,這恐怕就是齊國能數敗清虜的幾個重要原因吧。
齊國,以後或可成為大陸華夏苗裔最後的希望吧。
“扔下去,先讓他們清醒一下,以後好曉得軍中法紀!”方以智父子突然聽到船尾一聲大喝,緊接著,“撲通”、“撲通”兩聲,幾名水師官兵笑嘻嘻地將兩個犯了軍紀的水手套上繩索,然後丟到海里,然後被大船拖拽著,在海面上沉沉浮浮。
“狗日的,教了半年多了,居然還不曉得守船上的規矩。”水手長扶著船舷,眼睛死死盯著海面上被套著繩索的兩名水手,計算著他們承受的最後底線,心中卻也在隱隱擔心將人給淹死在水裡。
近兩年來,齊國水師擴張太快,許多招攬自明軍或者俘虜自鄭芝龍部的許多水手,只是在南平水師基地接受數月的整訓,便立即被打散分到各個艦船上,充任船上各個操作崗位。曾經自由散漫慣了的水手,突然被強制遵守齊國水師中嚴苛的軍紀和操作條令,頓時產生了無數的問題。
隨著齊國水師部隊的正規化發展,各項條令和規章也是愈發正規和嚴苛,按照大王的意圖,齊國水師是要建成一支世界性的強大海上力量,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要不斷補充和增加新的戰船,更換威力更加巨大的火炮,還有就是要研究和演練更加先進的戰法,以及制定更加嚴明的海上紀律,最後才能將齊國水師打造成一個精密的海上巨獸。
“羅將軍,你們齊國以後若是實力增長,會大舉反攻大陸嗎?”方以智看著眼前這位年輕的船長,認真地問道:“……重塑大明,再造神州,挽千百萬百姓於危難之際。”
“人必自救,而後人救之!”羅守劭正色說道:“昔日大明億兆子民,百萬軍隊,何至於被數十萬清虜破關進入中原之地?即使我齊國有能力助大明驅逐清虜,可之後又將如何?士紳貪鄙,臣子內鬥,帝王昏聵,將士怯戰,即使驅逐了清虜,焉知此後不會再來其他韃虜蠻夷?……大明需先自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