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建業城,文淵閣

大明永初朝廷文華大學士、禮部尚書朱仁堂盯著畢懋康已經有一刻鐘時間了,但對方仍舊伏案書寫著,不曾抬頭望他一眼。

朱仁堂嘆了一口氣,隨即環顧四周,打量起這間圖書典藏室。據說,這座文淵閣是建業城新近建的一座大型建築,佔地百餘畝,耗費三年,靡費十餘萬漢洲銀元。這裡收錄了海量來自大明的各類文獻典籍、歷代古物真跡。

而齊國每年往來大明移民船隊,仍在不斷地蒐羅書籍和古物,繼續充實這座巨大的典藏館

想不到這小小的齊國,雖然地處極南荒僻之地,還頗重教化文宣,能從我大明蒐羅瞭如此多的各類書籍,加之此間官府主持的各層次教育,假以時日,定然會文明大興,儼然要成為我華夏傳承之一。

“君實,你等來漢洲已有一月有餘了吧。”畢懋康放下手中的筆,突然開口說道。

“誠如孟侯公所言,我等送公主一行來漢洲,已然月餘。”朱仁堂拱手說道:“但至今尚未見到齊國大王,難道是因我大明衰敗,國土離亂,以至於齊國君臣上下所輕視”

“呵呵.....”.畢懋康輕輕笑了起來,“君實,若齊國輕視大明,就不會派出大量的艦船和士兵幫著你們抵禦建奴了。要知道,大明距離漢洲,可是有萬里之遙。

“那齊國君臣將我大明和親使團晾置月餘,是何用意”朱仁堂臉色不虞地問道。

“你剛才所言,是和親。”畢懋康微微搖頭說道:“但你等方至漢洲之時,使團上下無不以天朝上國之態,聲言,乃大明公主下嫁齊王,更是暗喻大明此番為陛下賜婚。你等可是要將齊國至於大明藩屬之地位’

朱仁堂一愣,隨即皺緊了眉頭,誠然,我大明分崩至此,在登萊的永初朝廷更是

多賴齊國軍力和物資支援,但和親使團上下官員在內心裡,依舊抱著昔日天朝上國的姿態。

而且,來漢洲月餘,接觸了部分齊國官員,竟然發現他們多數都是我大明曾經的落魄文人,不說沒有進士及第的出身,有些甚至還沒有任何功名,連秀才都不是。因而,使團中的大明官員便有了幾分輕視之意。

另外,建業這座齊國的臨時都城,雖然整個城市規劃有序,地勢也較為廣大,城中也是整齊劃一,但其中人口居然還不到三萬人,就算加上附近村鎮恐怕也沒有五萬人,可謂人丁稀少。而登萊隨便一個縣城,就不止這麼點人。

再加之,建業城中近半數居民,還將頭髮剃了,雖然不是建奴那般醜陋的金錢鼠尾辮,但那寸許的短髮,也讓人為之側目。還有那些迥異於大明的服飾,雖然看著方便利落,但終究與我華夏衣冠有所不同。

若不是得知齊國境內並無強制民眾剃髮易服的命令,大明和親使團中的官員多半會將齊國當做異域之外的另一個建奴。

此種情況下,大明官員內心潛藏的諸多優越感油然而生,隱隱將齊國看做了化外狄夷。在與齊國官員接觸交談時,不免有些“傲嬌”和“自大”起來,本來是平等的和親,也在他們嘴中變成了天朝賜婚和公主下嫁。

齊國禮部官員在與大明和親使團商議和親事宜和具體操作流程時,也漸漸感到對方有些高高在上的姿態,驚愕之餘,便有些惱怒。

老子以前雖然是大明不入流的落魄的文人,甚至是一個餓殍,但如今也是齊國有品官員。你們大明都要亡了,竟然還敢瞧不起老子,輕視我齊國,置我等為藩屬蠻夷!既然如此,老子也不稀罕搭理你們。因而,齊國官員上下對於大明和親使團便有些冷淡起來。另外,大王也沒流露出著急忙慌娶公主的意思,那索性就拖著吧。

齊國上下對於公主和親表現得不鹹不淡,態度驟然冷了下來,頓時讓大明和親使團有些尷尬起來。話說,我們大明不遠萬里地將公主巴巴的送來和親,你們齊國這是幾個意思,不想要嗎

“君實,對於迎娶大明公主,老夫不知道王上是什麼態度,但老夫知道,不論是齊國官員,還是國中民眾,對此都是樂見其成的。”畢懋康說道“但你們需將自己的態度稍稍調整一二。可能是受我家大王影響,齊國上下似乎都信奉一個原則,那就是,實力決定地位,拳頭大小決定話語權。..還有一句非常霸道卻很有哲理的話,真理就在火炮射程之內”

“真理就在火炮射程之內!”朱仁堂聞言,眼角抽搐了幾下,便要開口辯駁,可看到畢懋康譏誚的神情,立時想到如今大明永初朝廷面臨的險惡形勢,然後嘶聲問道:“孟侯公以為大明此番情勢,無有資格與齊國和親’

“君實,你理解差矣!”畢懋康說道:“老夫之所以要與談及實力和話語權的問題,非為羞辱大明。你等使團人員想必也與齊國官員有所接觸,就沒感覺到他們與大明的官員有何不同嗎’

“有何不同”朱仁堂下意識地問道。

“齊國的眾多官員,雖然學識不高,儒學不精,但其最重實務,不好虛談。”畢懋康正色地說道:“反觀昔日大明,從萬曆年間到崇禎年,不論是楚黨、浙黨,還是東林黨,以煌煌大言為好,互相攻訐,彼此拆臺,於朝廷而言,幾無建設,於百姓更是無惠民之利,反而誤了國家和社稷。”

“如今大明危亡,江山淪陷,幾欲再演蒙元之事。此時,大明凡有志之士,當該奮發有為,勵精圖治,上要扶保社稷,下要衛護黎民。而昔日煌煌大言,虛妄之說,當可休矣。如今,以明齊和親之事,諸君可暫且放下所謂上國之態,務實誠心地將此事圓滿促成,以成兩國秦晉之好,彼此守望互助之勢。’

“齊國從一荒僻之地起步,以數百人立基,十餘年時間,據地數千裡,擁民二十餘萬,壓土著,擊土邦,抗西夷,雄踞南方大陸,此番成就可不是靠著煌煌大言而能做出的。求真,務實,好勇,爭先,這些積極理念和特質已逐漸深入漢洲之民心中,併為此推動漢齊不斷發展和不斷進步。’

“大明到了此番情形,是該變一變了。若不然,縱使我齊國傾盡全力,耗費無數心力,也無法為大明再續國柞。需知,人要求活,必先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