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章 公主南行記(四)(第1/2頁)
章節報錯
1647年1月23日,齊國移民船隊抵達巴達維亞,並於此短暫停留一日,在置換了部分停留此地的移民後,繼續往漢洲本土行駛
1月29日,船隊抵達新鄉城,距離漢洲本土已近在咫尺了。
大明坤興公主朱嫩妮進駐這座齊國第一個海外領地時,竟然對即將抵達的漢洲有些微微的期盼。從登萊出發,跨越萬里,耗時一個多月,由寒冬凜然的北方,來到赤熱炎炎的南國,還一路見識了她此生從未領略過的各種景象風物。
還有這齊國,雖說人口好像只有二十多萬,但他們從安南到南洋,再至這座帝汶島,竟然佔據的這麼多疆土,並在上面設立據點,建立城鎮,儼然鋪設了一條通往我大明的海上通路。
聽說,齊國所據的漢洲大陸,也是一國獨享,其面積更是廣闊,並且還遠超大明,也不知道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些的。
新鄉城外碼頭、林場、農莊,分佈著許多土人,矮小、黑瘦,表情木然,整個人顯得毫無生氣,任由齊國小吏和兵士驅使喝罵,儼然奴僕一般
進了城後,土人就少了很多,街道,各種店鋪,官廳,民居,幾乎都與大明境內的普通城鎮相似,耳邊傳來的小販叫賣聲,行人高聲喧譁聲,稚童少年打鬧嬉戲聲,雖然南腔北調,但也都是熟悉親切的漢話。
“此間,是真到了極南之地”朱嫩妮輕輕地放下馬車一側的簾布,嘴裡不由喃喃地說道。
如今,整個新鄉城及附近數個據點,人口規模已達六千八百餘人,轄下控制的土人更是數倍於此,勢力也開始向內陸山間谷地延伸。河岸、谷地、沿海平原,大量的農田被開墾出來,並驅使土人修建了無數水利灌溉設施,將此前仍舊屬於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一步步帶到了成熟的後傳統農業階段。
鐵質農具,耕牛,輪作,選育糧種,人工基肥,種植綠肥,縱橫交錯的水力設施,精細化的農田管理...,這讓那些尚處於原始部落社會中的土人看得一臉懵逼。原來腹中的食物,也可以不靠老天來賞飯,就能收穫大量的糧食收成!
新鄉知縣徐林聞知大明公主抵達,立即將自己的縣府讓了出來,供朱嫩妮短暫停留時作為休棲之所。
當地的椰子、芒果、番石榴,建業城的西瓜、蘋果,威海的橙子、牛油果等各種時令水果擺在了朱嫩姐身側几案,清香怡人的檀香在房間裡嫋嫋升騰。清脆鮮嫩的幾盤蔬菜小炒,口感潤滑蜜酒,新鮮肥美鱈魚一一端上餐桌。
令人驚訝的是,被大明豪紳之家視為珍貴的紫檀木,在這個小小的知縣府邸,竟然隨處可見,連一些常用的矮凳,也是紫檀木製作。
與府中前來服侍的婦人談話中得知,府中傢俱多檀木,非為豪奢,蓋因此島盛產紫檀木和紅木,就連許多平常人家都有可能會製備幾件檀木傢俱於屋中。若干年前,島上還曾大量將本地產檀木裝船運往大明售賣,著實為新鄉城賺取了不少銀錢,極大地支援該地的發展。
可惜的是,這種好生意做了沒多久,隨著甲申天變,建奴入關,整個大明都處於戰亂當中,島上無數的紫檀木、紅木等珍貴木材頓時便沒了買主,讓不少以此謀生的林場主和貿易商人哀嘆不已。
為此,帝汶島總管區的官人便將主意打到了新開闢的印度市場。據說那裡的土邦王公一個個都富得流油,想來應該對這種珍貴木材具有一定的購買力,或可彌補暫時失去大明市場後的市場需求。
另外,帝汶島總管區除了生產大量稻米和木材外,近兩年開始栽種從大明移植而來的菸草,長勢不錯,也收穫了不少菸葉,全部運往漢洲本土的建業城。據說,那裡建了一座烤煙廠,將從各地收來的菸葉進行加工,做什麼烤煙。可那玩意吸起來苦澀嗆人,怎麼會有人來消費這種東西呢
要知道,在大明境內,也是有菸葉的,不過人們一般都是吸旱菸、吸水煙,或者更高雅的是聞鼻菸,可就沒聽說過吸烤煙的。估計,也就是那些吃飽了飯沒事幹的人才想著獵奇,可能會去試試這種完全不同的菸葉使用方法。
朱嫩妮饒有興致地聽這名婦人談論漢洲和帝汶島上的一些事務,從中多少可以窺出一絲齊國大王的施政水平和手段。
齊國似乎非常重商,一個海外領地的政府官員,都在想著極力要促進本地區的工商業發展,儘管目前還只是在利用各自地區的特色物產,去積極擴充套件商品的市場銷路,但此番行為,多少會提升當地百姓的收入,間接增強齊國的實力。
2月2日,船隊離開新鄉城,繼續前行,往最後的目的地建業港駛去。
站在船舷隨意地看看伴隨而行的船隻,發現此前一起行駛的九艘大船又減少至四艘,身後卻多了兩艘小型漿帆船。可能是有些大型移民船不及等待公主在新鄉城停留,在補充了食水後,便一鼓作氣地駛回漢洲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