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齊天沒有說明什麼原因,但牛進明卻認為,王上既然點了揚州,自然不會無的放矢,肯定必有深意。因而,在半個月前,就帶著四艘專業戰艦和一艘武裝商船,並十餘艘中小型槳帆船,浩浩蕩蕩地南下,前往長江水道。

如今,整個江淮的形勢比大明太子朱慈烺與賀雲峰二人預估的還要糟糕萬倍。南京弘光朝廷所謂的倚江淮山河之險,布重兵於此,與建奴相持爭鋒的情況,是根本不存在的。

5月25日,多鐸率領的清軍主力從歸德出發,取道泗州,直奔揚州殺來。

5月28日,未及清軍攻至,明軍焚燬淮河大橋後南逃,清軍隨後在第三日,未遇任何抵抗後,平安渡過淮河。

6月7日,清軍兵臨揚州城下。

6月8日,高傑部將總兵楊承祖率軍降清。同一日,高傑部將李本深也率部投降。

6月10日,不屬四鎮的總兵張天祿與張天福兩兄弟也率部下三千人降清。

6月12日,高傑部將總兵李成棟率部向清軍投降。

清軍在揚州外圍幾乎未遇任何抵抗,反而因招降大批明軍部隊,使得自身實力大增。南京弘光朝廷苦心經營一年多,用盡江南財賦建成的江北四鎮,臨戰時,卻都望風而逃,爭相投敵,江淮防線立時土崩瓦解。

清軍合圍揚州,並未立即攻城,蓋因揚州乃大城,清軍統帥多鐸擔心僅靠步兵雲梯,很難攻下,便屯大兵於城下,等待紅衣大炮到來。

而此時,長江江面上,近百艘戰船聚集於鎮江至瓜洲渡一帶長江沿岸,無數逃難計程車紳百姓,蜂擁地要往停靠在岸邊的船上湧來,性急的,直接跳入江中,奮力地遊向大船,但靠近船隻的難民,均被船上的兵士揮舞著矛杆和刀鞘,又一一打落於江中,哭喊聲,吼叫聲,怒罵聲,不絕於耳。

還有部分逃難民眾在驚恐之下,就抱了一個木盆,便躍入江中,試圖泅渡長江,逃到南岸。但是到了江心,往往一個江浪湧來,人便沒入水中,片刻消失不再。自瓜洲渡以下,江面之上不斷有浮屍漂於其中。

“你們為何不讓逃難百姓坐船渡過長江?”牛進明站在鄭鴻逵的旗艦上,看著江北岸邊的慘狀,心裡有些不忍。

“南京兵部著令我鎮江水師,不許部隊擅自逃過長江。”鄭鴻逵不以為意地說道:“你別瞧著那些一臉可憐相的難民,就覺得於心不忍!他們多半是那些潰兵,脫了我大明軍服,冒充平民,以圖過江避戰。若是讓人都輕易過江,何人去守揚州?”

“那也應該讓那些婦人和老弱先登船過江吧。”

“呵呵……”鄭鴻逵笑了,“你們漢洲人倒是心軟!你信不信,若我將船隻駛入瓜洲渡碼頭,要不了半刻鐘,船隻就會被那些潰兵給奪了。”

“如此,俺們就這麼看著難民集聚在岸邊,而不去做些什麼?”牛進明聞言,微微嘆了一口氣。

其實,在兩日前,齊國艦隊到了鎮江以後,他也不知道該如何行止,只能先行拜訪鎮江總兵鄭鴻逵,請教於他,如何佈置長江防線,他們齊國水師又能在其中幫到什麼。

鄭鴻逵對於齊國艦隊的到來,大感意外。去年聽聞他們在山東扶保了大明太子,並且連續兩次擊敗建奴的進攻,做得好大一番聲勢。

本以為,漢洲人是為了方便移民,所以才想著投機扶立了大明太子,並隨之開闢登萊據點。他們這個時候,不應該是在登萊好好鞏固那裡的防務,以抵禦建奴的再次進攻。卻未想到,他們居然還抽調了大小艦船二十餘艘,進入長江水道,還試圖幫著鎮江水師阻擊建奴渡江。

這漢洲,還真的把自己當做我大明忠心的藩屬之邦了!

1635漢風再起 /info989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