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二桃殺三士?(第2/2頁)
章節報錯
“你們齊藩是在將我大明百姓掏空呀!”太子朱慈烺站在長山島碼頭上,看著無數的饑民排著隊正在陸續登上移民船,準備前往溫暖的漢興島(今日本宮古島)、興和島(今日本石垣島)過冬,並等待轉運回漢洲本土。
“太子殿下,若是這些百姓都留在大明,最終可有幾人能存活?”陳大郎伸出僅有的一隻手臂,指著那些面帶菜色的饑民,沉聲說道:“他們艱難隱忍,所圖的不過是一日溫飽,半世平安。在大明,他們可能獲得?”…
太子朱慈烺聞言,默然不語。
“建奴入關,天下生靈塗炭,死者千百萬計。”陳大郎嘆道:“俺只是惋惜,俺們齊國未能有更多的大船,也沒有足夠多的水手,否則,挽救的百姓尚能多出數萬人。他們……本應該都好好活著的。”
“建奴兇殘,本宮早有所聞。只可恨闖逆禍亂天下,以至於建奴入關,竊據京師。”太子朱慈烺說道:“十餘日前,於登萊之地,大敗建奴,如此,想必可以喚起更多不甘建奴屠戮之義士,起兵驅逐建奴,復我大明江山。”
“建奴勢大,我齊**伍雖然善戰,尚且不敢直面以迎建奴大軍。若是天下漢人都聯合起來,想必是可以驅逐建奴,恢復漢家江山。”陳大郎說道:“怕就怕在,我大明境內各方勢力,不思驅逐外辱,反而忱於內鬥。”
太子朱慈烺聽了,心中也是微微一嘆。
南京弘光政權派出的北使團途徑濟南時,分出數人,經青州、萊州,直入登州,最後坐船來到長山島面見太子。為首之人乃是原大明禮部禮部司員外郎周明睿,以前曾多次見過太子以及定王等人。而且,他還有一個重要身份,東林黨人。
眾所周知,北京城破,崇禎身死,當時南京各部官員在推舉皇帝人選時,東林黨堅決反對福王朱由菘繼位,以錢謙益為代表的東林人積極支援擁立潞王朱常淓,理由是“立賢”。當然,後來福王朱由菘得到了江北四鎮的支援,成為大明新的皇帝,改元弘光。使得東林黨人無奈地偃旗息鼓,承認福王為大明新君。
如今,在聽聞崇禎皇帝的太子健在,並於登萊豎幟,抵禦清軍入侵,東林黨人立馬如獲重寶,堅持派人去登萊確認太子真偽。經過一番激烈博弈,馬士英、史可法等閣臣、官員隨即在北使團隊伍里加入了幾名曾見過太子的官員,前往登萊辨別真偽。
一個月前,原大明禮部禮部司員外郎周明睿等人來到長山島,見過太子、定王,以及坤興公主等崇禎倖存的兒女後,立即就確認了真偽。然而尷尬的是,周明睿在拜見太子時,一時間不知道該行何大禮。
按理說,太子,國之儲君,眾人當以臣子拜君的禮儀,對太子行禮。可是,南京城中已經坐了一位大明皇帝,弘光天子。若以君臣之禮參拜太子,豈不是有些……悖禮。雖然,國不可一日無君,但也不能天存二日呀!
太子朱慈烺見狀,立時就怒了,說了一句“眾臣皆悖逆”,直接拂袖而去,留下一眾尷尬的大明臣子。
登萊巡撫萊溫培山、萊州知府張汝良、登州知府鄺應春等府縣官員極力勸說太子,在登萊大捷之際,應順勢登基稱帝,發出檄文,聚天下兵馬,征討擅自於南京稱帝的福王朱由菘。
太子朱慈烺頗為意動,但被齊國經略(參謀)將軍賀雲峰所阻,言,江南各地已然附順南京弘光朝廷,更加之,又有江北四鎮數十萬兵馬支援。若是太子在登萊稱帝,勢必會引來南京弘光政權的攻擊。屆時,建奴與弘光朝廷南北夾擊,登萊如何能敵。恐怕到時候,太子所建立的小朝廷只能躲在這小島上殘喘度日了。
如此,莫若學學當年的洪武皇帝,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待天下局勢演變,再行下一步舉止。
太子朱慈烺思索良久,同意了賀雲峰的意見,暫不稱帝,以待後勢。但他對於齊國經略將軍提出了聯合大明境內所有勢力,共抗建奴的提議,卻持異議。闖逆李自成乃逼死君父罪魁禍首,日後一定會予以清算復仇,登萊所屬必然不能與其合作。
至於南京弘光朝廷,太子亦是恨之,儲君尚在,悖逆稱帝,讓太子無以立身之地。若是此番使者回到南京,將太子身份昭然於江南,福藩能知機退位,以後倒是還可認了這位王叔,許其富貴一生。
但是,若這福藩朱由菘不肯想讓帝位,我登萊又該如何自處?
難不成,在建奴、闖逆環伺一旁時,登萊還要先與南京爭一個大義名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