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人世間(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谷鴈“這狗日的老天!……狗日的世道!”伍朝春悲憤得罵道。
“是呀,這賊老天,不給人活路呀!”嶽仲武喃喃地說道。陰沉沉的天空,顯得整個碼頭區異常灰暗和陰霾,冷冽的寒風吹過,彷彿是老天想要帶走什麼似的,捲起地上的垃圾和灰塵,飄向半空。
———————————
1644年1月5日,新淮安,石壩鄉。
傍晚時分,大灣村的土壩場上,村長楊廣德拿著一本賬冊就著落日餘暉翻看著,臉上呈現出一絲不耐的神情。
“……朱有根,水田十五畝,上月暴雨引發大水,近十畝稻田盡泡水中。嗯,鄉上的官人定了,你家免除今年農稅六成,另外補貼玉米、高粱等雜糧半年時間,每月五十公斤。”
“村長,發了大水,十畝水田被毀,但剩下的五六畝也無法耕種,為何不盡免農稅?”朱有根伸出腦袋去看那賬冊,生怕村長將上面的文字唸錯了。
“少說混話!”楊廣德一把將朱有根推到一邊,瞪著眼睛說道:“雖說你家水田裡進了大水,但也未盡毀稻田。如今更是大水退了,難道你還不能再補種一些其他作物?莫要跟我說,你狗日的想偷懶,想棄了今年的收成,靠著鄉上的補貼,糊弄自家的肚子!”
“哪能呢!”朱有根陪著笑說道:“家裡有了老三,還要多弄些精細糧食喂他們,如何敢偷懶?就是覺得,若是官家能多減免一些農稅,或者多補貼一些細糧,那該多好!”
“狗日的,在漢洲住了六七年,居然還看不上官家補貼與你的粗糧了!”楊廣德罵道:“要擱在大明,這般情形,別說補貼你糧食,就是該交的農稅都要一絲一毫地不得拖欠。你個憨貨,別說吃飽肚子,就算能不餓死,那就是你命硬!”
朱有根被村長訓斥得有些訕訕的,一時間竟不敢反駁。不過,村長說的也沒錯,自從來到漢洲,好像還沒餓過肚子,最早的時候,大部分都是吃得玉米、高粱、土豆、紅薯等粗糧。後來,隨著帝汶島和威遠島(今新幾內亞島)那邊的耕地陸續開發擴大,大量的稻米被運至漢洲本土,民眾的口糧也開始逐漸過渡到一半粗糧,一半細糧。
漢洲本土的耕地經過七八年地不斷改良和最佳化,部分靠近河灣谷地的耕地也開始逐漸能種植稻米和小麥等細糧作物,雖然產量不高,但勝在面積廣闊,使得建業府等北部地區的糧食產量逐年增加,不僅已完全實現糧食自給,還略有富餘。
但要是僅靠種植糧食,是無法讓漢洲本土民眾富裕起來的。隨著漢洲本土各種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建立,甘蔗、高粱、花生、油菜、藥材、水果、菸葉等經濟農作物也開始大面積的種植。同時,雞鴨鵝、牛、羊、豬等家禽和牲畜的養殖也是逐年擴大。
截止1643年底的初步統計,整個漢洲北部地區,馬牛羊騾驢等大牲口存欄數總計已突破八萬頭(只),若是算上漢洲東部地區,總數應該會達到十萬頭(只)以上,至於雞鴨鵝等家禽和豬,因為絕大多數的農戶均有養殖,其數量只會更多。
朱有根在兩年前從鄉上貸了四隻綿羊和兩隻山羊, 如今已擴大到七隻綿羊和四隻山羊,每季剪下來的羊毛會給他的家庭帶來六塊到八塊漢洲銀元的現金收入,對於他們一家五口的日常消費是極大的補充。
雖然不愁溫飽,但他的小日子過得也並不輕鬆,家中老大雖然已滿五歲,可以放放羊,做點雜事,但也到了官家要求進學的年齡,眼瞧著三月份就要去鄉上學堂讀書。剩下兩個小的,一個三歲,一個未滿一歲,需要自己的柔佛婆姨在家中看管照顧。因而,家中的農活基本上都落在朱有根一個人頭上。只有在田間最為忙碌的時候,妻子會將兩個幼兒帶到田邊,幫著他一起做些雜工。
朱有根現在最大的期盼,就是家中的幾個孩子快快長大,以便可以幫著他,將這個弱小的家庭支撐起來。
偶爾看到新來的移民訴說如今的大明情景,是如何兵荒馬亂,災禍連天,朱有根聽罷唏噓之餘,也不免感到自己是萬分幸運的。在漢洲,他有自己的屋宅,有自己的田地,能吃飽飯,穿暖衣,還有老婆孩子熱炕頭。
所有的一切,都源自當年自己在海邊,接過一塊餅子,然後毫不猶豫地登上一艘大船,來到了這塊南方大陸。
人世間,少許有幸,但,也有太多不幸,時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