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們,朝鮮歷來為我大明藩屬,世受我大明恩惠。如今,卻背離我大明,轉投建奴,攻我遼東,隨建奴掠我關內,此誠為可恨,亦為可惱!”蔣永銳舉著長刀,大聲地說道:“我煌煌大明,何至於被藩屬所欺?今日,我大明官軍隨同友好番邦齊國會攻朝鮮,以警懲此反覆小國,彰我大明國威。萬勝!”

“大明萬勝!”

“萬勝!”

五百餘大明新軍中,僅廖廖十數人神情激動地跟著歡呼起來,絕大多數官兵神色緊張地看著東萊城頭,那邊的朝鮮軍兵似乎也在作著戰前動員,無數的刀槍舉在空中,向著城下的天朝官軍示威吶喊。

“弟兄們,昨日一戰,朝鮮已損失官兵六百餘,如此,城中的朝鮮軍兵人數便極為有限,必不能當我軍一擊!”白大海站了出來,大聲地說道:“另外,此城乃朝鮮東南大埠,財富堆積無數。若破此城,所有參戰官兵均可享有兩成繳獲。此戰,亦為懲戒朝鮮背離藩屬之位,而從建奴為虎作倀之勢。你家千總必然會記錄有功官兵,上報朝廷。諸位,升官,發財,……就在今日!”

五百餘大明新軍官兵聽罷,愣了片刻,隨即爆發出熱烈的歡呼聲。

“破城!”

“殺進去!”

“升官發財!”

“……萬勝”

“轟!轟!轟!……”在歡呼聲中,陣中四門火炮次第打響,一發炮彈擊中城牆,三發越過城頭,落入了城中。

“麼的,久不打靜止的目標,一個個居然還手生了!”炮兵指揮官大聲地訓斥著幾個炮手,“趕緊的,朝著一個城牆部位集中轟擊。爭取午間就能進城吃午飯!”

“轟!轟!”東萊城頭數門火炮也不甘示弱地進行反擊,但準頭和射程有些差了,遠遠地落在齊國軍伍的陣前。

其實,在武器方面,朝鮮的火器裝備比例遠遠超出清軍和明軍。如今在位的朝鮮國王李倧延續發展火器的方針,大力製造鳥槍,在天啟七年(1627年)朝鮮每年可生產1000柄鳥槍,到崇禎九年(1636年)每年可生產2000柄,不僅如此,李倧還多次從日本購入鳥槍。丙子胡亂後的崇德六年(1641年),朝鮮擁有的鳥槍數量已達50000柄。

在崇禎四年(1631年),李倧從陳慰使鄭鬥源那裡得到數門紅夷炮,但在研製方面未有進展。不過,在崇禎元年(1628年),荷蘭水手樸淵(又作樸燕,Weltevree,J.J)等三人因遭風浪而漂流至朝鮮,李倧將他們用於製造包括大炮在內的各種武器。可惜的是,在清軍入侵朝鮮時,除樸淵外的兩人都戰死了,火炮研製也變得艱難起來。

經過清軍的兩次入侵打擊,朝鮮的軍力已經被削弱到極點。李倧對皇太極三跪九叩行藩屬之禮後,更是將國中精於鳥槍計程車卒和眾多炮手被迫貢獻給清軍,國中數十年煉鑄的大量火炮更被清軍拖回盛京,以協助清軍攻伐遼東明軍。

至於處於朝鮮東南沿海地區的東萊城,更是因為日本鎖國,暫時無虞入侵風險,軍力更是虛弱。作為戍守東南沿海的東萊都護府,僅有守禦廳士卒一千二百人,而且還在昨日出城驅逐敵軍時,被殲滅泰半。

《重生之搏浪大時代》

駐守在城頭的火炮,也只有兩門,還屬於比較老舊的青銅小炮,嚇唬一些登陸的日本流浪武士尚可,但在齊國精良的陸軍火炮對轟下,就顯得威力不足。

“萬勝!……”經過近一個時辰的轟擊,東萊城一段十餘米的夯土城牆開始垮塌,城頭的朝鮮軍民兵臉色也變得蒼白,大塊大塊的夯土不停地在落下,一道半米寬的城牆缺口露了出來。隨著城外火炮還在不斷地轟擊,這一段城牆徹底垮塌,也是早晚的事。都護大人不是說,來的敵軍僅是大明的少量部隊,根本無法攻破城池嗎?可敵軍不僅有十幾艘巨大的炮艦,還有近兩千軍兵,看著也屬精銳,戰意高昂,若是破城,我們是投降呢?還是堅決的……逃出城去?

“轟隆隆!”隨著幾聲炮響,城牆缺口終於垮塌了一大截,一陣煙塵立時升騰起來,瀰漫於缺口處。

“衝進去!”大明新軍千總蔣永銳手中長刀向前一指,“升官發財,就在今日!殺!”

身著鮮紅鴛鴦戰袍的大明新軍官兵吶喊著,蜂擁衝入城牆缺口處。在他們的身後,一道如林刺刀洪流也隨之緩緩湧了過去。

第五十九章 東萊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