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天工(第1/2頁)
章節報錯
“你們大總管真的只有十八歲?”王徵和藹地問身邊一個少年。
“嗯,我們大總管確實只有十八歲。”齊方恭敬地答道。
“看得出來,你們大總管是個重學識的人。”王徵捻著鬍鬚點頭說道。
在漢洲一個月的走訪,四個城鎮及下面的鄉屯幾乎都走了一遍,令人驚奇的是,漢洲所有四歲以上的孩童,不論男女,全部進入免費的學堂讀書。雖然教識的都是簡單的字句拼說讀寫,但漢洲竟然能讓這些孩童連續進行五年時間的學習。
五年之後,這些孩子將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老師的建議,去選取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向。工坊製造,農事生產,冶鐵五金,建築施工,操船捕魚,以及簡單的軍事技能,學習時間也是五年。但是,在這五年時間裡,除了一半時間在課堂學習理論知識以外,還要用另一半時間,去各個相關專業方向進行操作演練。
雖然,在後世看來,這種學習模式,有點類似技工學校,但漢洲目前根本沒有形成系統的教育體系,還在摸索中。另外,再加上人力缺乏,只能實施這種孩童十歲左右,進行半工半讀的模式,進行知識的傳授。
在漢洲,最為堅固和壯觀的建築物,是建業城的藏書樓。樓高兩層,整個使用面積兩千四百餘平方米。經過兩年不斷地從大明蒐集各類書籍,使得藏書樓裡的書冊已經達到五萬餘冊。但這也僅僅佔用了二樓不到一半的空間。
漢洲為了擔心蒐集而來的書籍因收藏和使用的不當,造成滅失,幾乎每一種書冊,全部進行了二次刊印,成為建業城造紙工坊最大的用紙單位。
宋應星慢慢地走在一排排書架中間,看著巨大的房間裡,全都是書籍,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他看得出來,這些書籍不是漢洲當政者為了充面子而刻意存放在這裡。因為,每日的午間和傍晚,都會有許多人來此看書,並抄錄其中的內容。而藏書樓幾個負責管理的少年和殘疾粗漢,並不故意刁難借閱圖書的人,只是會時不時地盯著那些抄錄圖書的人,以防不要汙損了書籍。
看書的人形形色色,有官員,有學堂裡的教諭和學生,有匠人,有農人,甚至還有軍漢。雖然,他們在看書和抄錄書籍的時候,會時不時地側身詢問周圍同伴,是否認得或理解其中的某些生僻字句。
看得出來,有些人識字不是很多,但他們眼神中流露出渴望獲得知識的神情,深深的刺激了宋應星。這漢洲,似乎蘊藏了某些不為人知的力量,驅使著許多人,努力地想改變自己,提升自己,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他和王徵也走訪了城中的居民和城外鄉屯的農人,得到了一個非常確定但又令人吃驚的事實,,漢洲的人都能吃飽肚子。雖然他們吃的東西看著比較粗糲,以玉米、土豆、紅薯,以及高粱等粗糧居多,但對於以前徘徊在餓死邊緣的饑民來說,能吃飽肚子,已經是件很幸福的事了。
原以為,漢洲當政之人,定是剋扣了此地大量的細糧,以滿足自身的窮奢極惡。但在走了幾個鄉屯之後,宋應星立刻就知道,是自己惡意地揣測了漢洲當政之人。
蓋因,漢洲初立僅三年,土地貧瘠,小麥、大麥、稻穀等細糧要麼是暫時無法生長種植,要麼就是產量極其低下。漢洲每月會花費大量的銀錢,從那個巴達維亞、占城、柬埔寨王國等地,採買數十萬石稻米,來滿足三萬餘漢洲之民的口腹。
尤其令他欣慰的是,漢洲當政之人,沒有因土地的貧瘠而放任農事的荒廢。他們自從獲得《天工開物》,《農政全書》等有關農事的書冊後,立刻將其中種植、選育、田間、休耕等相關內容刊印多冊,交於主管農事的官員,對所轄之地的農田生產進行科學指導。也許,再過些年,這漢洲北部之地,完全可以實現大部分糧食類別的自給。
“長庚,以為這漢洲何如?”王徵站在藏書樓的窗前,看著外面生機勃勃的建業城,輕聲問道。
“雖然粗陋,但其進取之心,重教之心,讓人激嘆。十數年後,其必然煥發勃勃生機,定然成就其強橫之國。”宋應星說道。
“他們當政之人,曾為登州水師叛亂之賊,後又從海盜劉香,被那鄭芝龍擊破後,於三年前登陸此地,建立這漢洲。”王徵說道:“現在種種作為和成就,老夫竟然愧不敢認,羞煞我等文人呀!”
“你說是那曹雄?”宋應星問道。
“昔日,我為遼海監軍道,也曾署理兵事,雖不曾接觸這曹雄,不解其人。但老夫認為,其未必有如此之能。”王徵說道。
“難道真的是他那十八歲的外甥所為?”宋應星有些好奇,“良甫公,不若,我等去見見這位漢洲民政大總管。”
“老夫正有此意。”
“我就是齊天,負責漢洲民政的大總管。”齊天終於見到曾經歷史書上的兩位名人,激動之餘,心中竟然有些小小的慌張。
“果然,少年英傑呀!”王徵笑著說道:“聽人說,是你力主將我等從大明誆來這漢洲的?”
“沒錯,是我堅持要將你們接到我們漢洲。”齊天面上一紅,隨即正色地說道:“為了救你們命,更為了搶救我們大明的文化浩劫。”
“恐怕也是為了能助你們漢洲發展實力吧!”宋應星冷冷地說道。
“當然,這是附帶的。你們來了漢洲,自然要幫我們做一點點事。”齊天說道:“在大明,你們是做不了多少事的。不是嗎?”
“在大明,雖然做不了多少事,但我等可忠君為國,也為百姓稍稍做出些惠利之事。”宋應星說道:“在你們漢洲,可是要我等從賊?”
“何為賊?”齊天說道:“漢洲之民,皆為我華夏之民,更是大明百姓。漢洲,何來之賊?”
“既為華夏之民,大明百姓,為何不為我大明效命?”
“因為,大明讓我們都活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