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羅汝成的大胃口(第1/2頁)
章節報錯
就在曹雄興奮不已地接受兩艘新購的蓋倫船時,在巴達維亞外海,一隻由八艘明式福船、海滄船、飛鳥船等構成的船隊逐漸駛向爪哇島海岸。
羅汝成站在船梶,看著身後的那些船,心裡有些激動,也有些恍然。
除了他的“拓產2號”和周應平的福船外,其他跟著過來的船都裝滿了移民。從大明出發的時候,一共裝運了一千百四百餘人,但到了這個時候,還剩下一千一百多人。而他們在上船時,還是儘可能挑選的青壯男女。
其實,如果有可能的話,羅汝成恨不得再多裝些人上船。他跟著周應平經大運河至徐州時,在船上看到了一幅令人震撼的場景,運河兩側佈滿了密密麻麻逃難的流民。
運河附近的難民,絕大部分都是露天棲息,綿延十幾裡,靠著官府每天一次的施粥,勉強吊著一條命。
而在整個流民營地,每天早上,都會陸陸續續抬出去幾十具屍體。十一月的淮北,冷風如刀,氣溫低至幾度。流民根本沒有任何遮蔽,只能彼此擁靠著,互相取暖。
許多流民會在漫無邊際的大營裡徘徊,一旦看到有人死去,會立即剝下他(她)的所有衣物,圍在自己的身上。
成千上萬的流民,默默的忍受這飢餓和寒冷,期望著官府能盡力來救助他們。
然而,運河附近的州縣,根本沒有能力救助如此多的流民。但他們也不敢強行驅散遣返這些流民,只能派出大量的衛所兵士,將數萬流民分割成幾塊。
花了半個月時間,羅汝成將攜帶的渤泥珍寶全數委託周應平作價處理,得銀四萬多兩。
然後由周應平出面,向官府提出,是否可收攏部分流民去南洋墾殖。
當地官員聞訊,大喜過望。直接派了一個千戶帶著百十個衛所兵,領著周應平和羅汝成就去了流民大營。
羅汝成與幾個老兄弟抬出幾筐饅頭,僅僅吆喝了一聲,“去南洋墾殖,管飯!”
瞬間,湧來數千流民,個個拖著虛弱的身體,拼命地往前擠著,嘴裡嘶啞著,表達願意前往南洋。
一百多個衛所兵士,舉著棍棒刀鞘將擁擠上前的流民盡數驅趕開,讓他們保持秩序。
羅汝成望著那些充滿期盼的眾多流民,心下一狠,站在一高處,大聲說道:“工匠、藝人,還有讀書人優先,……只要青壯!”
旁邊站著的那個衛所千戶,奇怪地瞅了瞅羅汝成。收攏流民,挑選青壯,無可厚非。怎麼的,你們還優先招攬工匠藝人,還有讀書人。這是要幹嘛呀,去南洋造反建國嗎?要不是看著你們沒啥犯禁的言行舉止,而且還有本地的大商人作保,說不得就把你們拿了,弄個聚眾造反的罪名,砍了腦袋。
根據他們返回的兩艘船載運量,羅汝成本來只想挑選三百人上船。但無數的饑民不停地哀求哭訴,只願一口吃食活命。
看著羅汝成又是焦急,又是不忍,還有更多的無奈。周應平嘆了一口氣,能活一人,就活一人吧。
他拉著羅汝成來到運河碼頭,找到所有能走南洋的大船,與其協商,運河附近揀選的流民,每人二十兩銀子,送到巴達維亞。上船之前,交付三分定銀,到達目的地後,以活著的人口算最終費用。立時,就召集了六艘即將跑南洋的船。
三天後,在當地官員熱情地幫助下,羅汝成一行八艘船,只裝運了部分瓷器和絲綢,然後船上所有能裝人的地方,全部塞滿了饑民。
出徐州,走大運河,經揚州,入長江,過了出海口,順著海岸線,徑直朝南邊駛去。
三十餘天,只在廣州,占城稍事停留補給,然後便一路駛到了巴達維亞。
羅汝成很擔心,曹雄船隊因為等不及自己的返回,而直接駛往大明。他在離開徐州的時候,曾對那些饑民說過,過上兩個月,他們還會回來,接他們到南洋討一口吃的,不過最好是讓他們趕往海州(今連雲港)附近等待。
以前登州兵亂的時候,鄉野為叛軍和官兵輪番掃蕩,造成數萬難民,當時城外遺屍無數,讓羅汝成見了痛惜不已。
如今,因河南、淮北流民作亂,又造成十數萬饑民流散,在日漸寒冷的秋冬季節,定會產生大量凍餓傷病。也許,其中會有一半的人,捱不過這個冬天。
而他們漢洲,人口僅只數百,南洋稻米糧食卻又甚多,花費幾萬兩銀子,足以活命數千人。
因而,羅汝成決定,如果曹雄船隊尚未出發的話,他將努力說服曹雄,去大明儘可能地裝運更多的移民。哪怕,自己的船無法裝下,也要僱傭其他跑海的船隻,將那些掙扎求活的饑民,帶回漢洲。
真的太慘了,諾大的流民大營,無數的饑民,身上僅有單薄的夏衣,然後用一雙無神呆滯的眼睛地盯著你。只有看到一碗粥,或者一個饅頭時,他們才彷彿活了過來。
“曹爺,你們還沒走呀!真是……,真是……太好了!”羅汝成待船隻停靠碼頭後,立刻奔向漢洲在巴達維亞港口附近租下的貨棧。
見到了曹雄,羅汝成鼻子一酸,“俺運了很多人回來……,咱們快去救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