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以後大規模地製造火槍,刀劍,矛頭,甚至板甲,都可輕鬆實現。

“老師,這個匠人說,他會造火藥。”黃銘方興沖沖地跑了過來,身後跟著一個原呂宋聖費爾南多小鎮裹挾而來的西班牙工匠。

拉德基·凱塔搓著手,神情有些緊張,“先生,他說得不準確。……不是造火藥,而是能生產火藥的原料,硝石。”

在這個時代,火器使用的基本上是黑火藥。而生產黑火藥需要三種原料,分別是木炭、硝石和硫磺,其中硫磺佔總重量的10%左右,木炭佔15%左右,硝石佔75%左右(最合適的黑火藥粗略配比)。在這裡面硝石佔比最大,這意味著一旦缺少硝石,火藥的數量就會大打折扣。

以前歐洲人獲得硝石的渠道只有挖礦和進口兩種,而歐洲尤其是西歐地區的硝石礦很少,並且以當時落後的挖礦技術很難開採,所以其成本較高,數量還少,為此歐洲人甚至不得不從別處進口硝石礦使用。

事實上硝石礦在世界上的分佈很不平均,除了少數幾個硝石大國,如現在的西班牙南美殖民地智利檢審法院、印度、中東地區外,其他國家的硝石礦都少的可憐。

但是,歐洲在1516世紀發明了硝田制硝法。

所謂的硝田制硝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準備一塊田地,去除掉石頭等雜物,然後挖掘一些地窖和坑洞,再往田地裡埋入麥秸、落葉、爛布等物品,之後往挖好的地窖和坑洞中放入石灰和水,提高土地的溫度,並保持溫度恆定一段時間,創造一個適合硝化細菌生長繁殖的環境。

最後,往田地裡澆灌人畜的尿液,這樣等一段時間後(大概為10個月,一般春季收集硝土),在硝化細菌的轉化下這塊田地裡就會出現大量的硝,這時再挖掘富含硝酸鉀的硝土摻入草木灰(硝土、草木灰按3:1的配置)浸水沖泡,最後,再熬煮硝水即可獲得硝酸鉀結晶。

有了硝田制硝法後,歐洲人就可以憑藉一些非常容易獲取的“原材料”,如人畜尿液等來製造硝石。

歐洲人很早就發現廁所、牲畜圈廄、床底下、老牆根等陰暗地方的表面會“長出”一片一片的青白色粉末狀晶體。這種晶體便是硝(硝是硝酸鉀的常用名)的結晶,而只需刮取這種晶體稍微提煉一下,再加上木炭、硫磺和少量的水(大約佔總重量的8%)便能製成火藥!

不過,這種“刮牆皮”所能獲得的硝數量太少了,在火藥的生產和製造上整體幫助不大,但是歐洲人在這一過程中逐漸發現了人畜的集硝特性(生物會把日常生活中吸入體內的硝透過糞便排出,而在硝化細菌的轉換下就能形成硝酸鉀)。當發現硝酸鉀就存在於人畜的尿液裡後,一種新技術應運而生,這便是硝田制硝法。

“那你的意思是,短期之內,我們還是無法生產製造出火藥?”齊天簡略地聽了這個西班牙工匠的敘說,眉頭皺了起來。

“嗯,是的。……至少目前無法制造出火藥。但我們可以為以後大規模地製造火藥,提前做好準備。”

“如你所說,可以大規模地制硝,嗯,木炭,我們也可以做出來。但硫磺怎麼辦呢?”齊天又問道。

“鐵礦山那裡有呀,先生!”拉德基·凱塔好奇地看著這位似乎什麼都懂的少年,“那個鐵礦山含有硫磺,雖然含量不多,但它在火藥裡面的使用量也少!”

齊天一愣,那個鐵礦山裡居然還伴有硫磺,他哪裡能知道。既然什麼原料都有了,看來以後可以實現火藥的自給了。

於是,他大手一揮,火藥原料的製造和提取,全部交給拉德基·凱塔負責。同樣的,為他能提出並實現火藥原料製造,給予獎勵。

“我們建築材料可以自己造出來,鋼鐵也可以自己造出來,現在,火藥或許也能自己弄出來了。照這種發展速度,再過些年,咱們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了!”俞福坤站在高高的瞭望塔上,自豪地望著營地日漸增多的建築。

“我們以後,不僅要努力實現自給自足,還要生產大量的工農業產品,賣到周邊所有地區,賣到西洋,賺取海量的銀錢,讓所有人都能富足安樂!”齊天也發出一些崇高的願景(或者妄想?)。

“那樣的日子,恐怕是咱大明以前的永樂爺那會也沒有吧!”

別說永樂年間,就是歷朝歷代都沒有,除了四百年後,那個巨龍騰飛的時代。

“曹爺他們這會應該在大明瞭,也不知道是個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