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文學的意義(第1/3頁)
章節報錯
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凋龍》
人具有七情六慾,受了外物的刺激,便產生一定的感應。心有所感,而發為吟詠,這是很自然的。
淺顯的說,寫是為了抒發自己的心情,讀是為了給自己的心情尋找共鳴。
這就是餘樺所講的‘慰藉’,李培風認同,網文的爽點就是種‘慰藉’,yy嘛,太能慰藉了。
但他認為文學還有些深層的意義……
實際上,這些意義就是當代文學存在的問題。
文壇之中幾乎所有人對此都心知肚明,尤其是那些當代文學的研究學者,但是他們不肯把問題說破,因為這樣會得罪人,刨根問底會讓領導很沒面子,而且把當代文學說的一文不值了,他們這些搞當代文學研究的自己的地位也受損。
李培風作為北華師文學院的研究生,加上網路作家的身份,也算是文壇中人,他這個小螞蚱不在意什麼當代文學界受損不受損的,讀研早期寫過兩篇關於當代文學批評的論文。
論文中李某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在他看來,當代文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幫年邁的傳統作家,對文學意義的理解有些過於單一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他們在那個過去幾十年中長大,身處於當時的成長環境,那個群敵環繞、全民忍辱負重,激盪且變化莫測的時代,這給他們的世界觀帶來的影響太大了,從而導致他們對文學意義的詮釋,以及故事背景趨於相似。
即便罪責、沉重、苦難等負面的東西是人類最古老的問題,文學作品繞不開它們。但所有人都知道,既有黑暗必有光明,黑與白是同時存在於世界的。可對於光明的一面的描寫,彷彿成了當代文學家的短板似的。
他們在處理人性黑暗時做的很好,但是處理人性光輝時就很***如“希望、快樂、愛情、理想、信念”等等元素。
或許說這些當代作家根本不屑於去寫,覺得這些元素不上臺面,自己就該以陰暗絕望作為主基調,用筆來作為反抗一切不公的工具,揭露社會的黑暗,人性的劣根性,把醜陋赤裸裸地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引起深思和反省,從而來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
這其實也沒問題,坐在近現代文化史頭把交椅的魯迅先生就是這麼做的,但問題是,當代文學家這群人沒有魯迅的文字功底、深邃的思想、大無畏的樂觀鬥爭精神,就連以筆救國救民的立場和同底層民眾站在一起的心理都欠缺。
自然也寫不出如魯迅那樣,身處絕境卻依然堅定於無所希望中得救、可以喚醒國人反封建愛國救亡的文章。
他們之中大多數心底只有偏見,只有怨氣,那寫出來的東西自然也帶著怨氣,表現形式很有問題,可以用扭曲、擰巴等詞彙來形容。
如果再具體點,可以用這幫當代文學家們‘粗糙’的筆法去形容他們的書,那就像是;被傳統和政治草得太久,帶著一股子價值觀失衡和因剛從良不久而自卑的老雞女……
某位當代文學領頭人在獲獎時,發表感言說;文學毫無意義。過了幾年,他終於忍不住說出心裡話;我始終有一種偏見,文學作品不應粉飾現實,文學藝術就是該暴露黑暗。
聽起來這句話話好像很悲天憐人,大仁大義的樣子,實際上確實是偏見,缺乏歷史科學知識的見解,某點陣圖書管理員的一段講話正適合回答他這句:
“對於革命的文藝家,暴露的物件,只能是侵略者、剝削者、壓迫者及其在人民中所遺留的惡劣影響,而不能是人民大眾。人民大眾也是有缺點的,這些缺點應當用人民內部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來克服,而進行這種批評和自我批評也是文藝的最重要任務之一。但這不應該說是什麼‘暴露人民’。對於人民,基本上是一個教育和提高他們的問題。除非是反革命文藝家,才有所謂人民是‘天生愚蠢的’,革命群眾是‘專制暴徒’之類的描寫。”
“對於人民的缺點是需要批評的,但必須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用保護人民、教育人民的滿腔熱忱來說話。如果把同事當作敵人來對待,就是使自己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了。”
李培風認為,他們還不是簡單的能用立場問題來概括的,只能說是多重因素所造成的影響。
為此,李培風發了幾篇論文批評分析,趙清歌是其導師當然知道他心裡的想法,便想就著這個話題往下探討,不過在此之前,她還是藉助了一些其他話題來鋪墊。
“餘老師說的對,李同學說的對,這個默契程度讓我很懷疑你們私底下是不是有過交流……培風,你想換導師了?”
“完全沒有這個想法!”
餘樺托腮而笑:“可以有,我正在招博士生呢。”
李培風呵呵笑,沒有談論讀博的事情,反而說什麼‘我從小就讀您的書’,然後細數餘樺的一部又一部作品大吹特捧,以此岔開話題。
“嚴格來說,我是從《鮮血梅花》開始讀您的書的。我記得那時候我剛上初一,我爸的書架上擺了很多書,但大多是嚴肅文學,或是哲學社會科學類的學術書籍。小孩子嘛,對這些不感興趣,我當時比較喜歡通俗的武俠,但偏偏我爸的書架上沒有,後來我無意間翻啊找啊,看到了這本《鮮血梅花》,書名一下就吸引到我了,再看了眼正文,什麼青雲道長,胭脂女,黑針大俠。我心說找對了,這就是我要的!”
“結果讀完我才發現自己上當受騙了,這根本不是武俠。這是藉著武俠的皮講命運無常,人生是如何虛無荒涼的。你們可以想象,這對一個十二歲的小孩是個多麼大的打擊,這簡直是詐騙!”
“此後我心裡把這個餘樺的作者貼上一個‘掛羊頭買狗肉’的標籤,發誓再也不看他的書了。結果沒多久,我在語文教材上又發現了《許三觀賣血記》的節選。誒,這就沒辦法了……”
李培風用盡量輕鬆幽默的語氣,從小時候講起自己閱讀餘樺作品的經歷,當然少不了一番藝術加工,比如從牴觸閱讀,再到主動去找餘樺的書翻閱,這段就是加工的,他是為了儘量讓這段經歷變得曲折有趣。
最後,李培風提起了一個餘樺書中寫過的句子。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在寫作和回憶裡,不僅可以無限次重複生命,還可以選擇生存的方式。因此,閱讀和回憶無異於重活一次,可以填補生命的遺憾……我當時就覺得這句寫的真好,太有智慧了,也為我培養閱讀習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