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整頓朝綱 第十三章 牆倒眾人推
章節報錯
大明朝除了徐溥敢奮力反擊以內閣首輔萬安的文官集團,還有一人站了出來。不同於徐溥的是,徐浦在京城面對面正剛,這個人在南京打“遊擊”。
和徐溥一樣的是這個人年紀也大了,甚至比徐溥還大一些,但他也有一顆和徐溥一樣的報國之心。這個人在正統十三年登進士第,選庶吉士。 爾後又為大理寺左評事,遷左寺副,又歷任揚州知府、江西布政使、河南巡撫、南京刑部左侍郎、左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尚書兼左副都御史。
按理說這麼個人才本該前途無量,但事實是這位老兄性格太直,說話也直從來不拐彎抹角。經常直諫皇帝,但畢竟不是每個皇帝都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樣虛心聽諫。諫的言多了自然不討皇帝歡心,所以在成化二十二年被迫致仕呆在家中務農,這個人就是大明朝中期名臣王恕。
王恕雖然在家中務農,看似兩耳不聞窗外事,但是京城發生的每一件事都逃不過他的耳朵。他在京城好友眾多,這些好友經常給他寫信匯報朝堂中發生的每一件事,從而做出準確的判斷,王恕在等一個機會。他心中知道這個機會如果把握住的話,他不僅東山再起,而且還要在中央任職。
當王恕得知內閣首輔萬安暫時停職,他認為機會來了!他連夜寫了一封彈劾萬安的奏疏透過京中好友遞了上去,在奏疏發出的同一天,王恕笑著道:“夫人啊,趕緊收拾收拾準備入京吧。”
王夫人有些不相信,王恕在官海中沉浮了四十多年尚且沒有機會入京,今年已經七十餘歲了,陛下還會用他?王夫人只道王恕年紀大了,開始老糊塗,胡言亂語,也就隨口應付了一聲。
幾天後王恕的奏疏到了朱佑樘手中,王恕的大名,作為後世的穿越者,朱佑樘還是知道的。
“懷恩啊,這封奏疏是王恕遞呈上來的,他和你們一樣都彈劾萬安那,朕覺得寫的不錯,你看看。”
朱佑樘將奏疏遞給懷恩,作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又是朱佑樘心腹,有些重要的奏疏朱佑樘經常也讓懷恩過目。這點兒懷恩心裡也很感激,歲數大了,總不是忍不住感動的落淚啊。
懷恩接過來仔細看了一遍,連聲稱讚道:“皇爺,王大人所說都是在理的,先帝爺在時他就曾經上過好幾次摺子,可惜都被先帝爺駁了回去。”
“這王恕確實是個人才,就是年齡大了些。”朱佑樘故意說道。
“老當益壯嘛,有遠大抱負的人就算到了晚年,他的奮發思進的雄心也不會止息。老奴認為,皇爺可以給他一個機會。”
朱佑樘哈哈大笑了起來,扔給了懷恩一個橘子:“這橘子不錯,你嚐嚐。朕就依你所言,傳朕口諭,召王恕入京。”
朱佑樘正吃著橘子,這時一個小太監門口小聲呼道:“皇爺爺,太皇太后讓您去整理先帝爺的遺物。”
明憲宗朱見深的遺物?正好看看自己這位老爹有啥寶貝。
收拾了一陣,朱佑樘找出來大量小型瓷器,這些瓷器釉質瑩潤、胎薄體輕、色彩鮮豔、畫風清麗。
朱佑樘不禁心中稱讚古人的智慧,這些瓷器質量精細,有些是後代也沒有的。
除了做工精細的瓷器還有一個料絲燈,據朱佑樘所瞭解,這種料絲燈是隻有宮廷專屬貢物皇家獨用的,後來由於料絲燈的製作技術洩露出去,民間廣為傳播。因為原料價格低廉,有不少追逐利益的商家開始大批次生產,最後質量不斷下降,正宗工藝也徹底失傳。
這時一個精緻的小抽屜出現在朱佑樘眼前,朱佑樘小心翼翼拉開抽屜,見裡面有一個包裝精美的小畫本。
難道朱見深在這小畫本上面記載了國寶地圖?但當朱佑樘一開啟小畫本頓時臉燥熱燥熱的。這小畫本畫的竟然如此生動,簡直比島國還島國啊!而且記載了大量房中秘術,這封畫本尾頁寫著“臣安進”三個大字!
朱佑樘將小畫本藏了起來,打算留著自己以後用,但是這事兒可不能就這麼完了!朱佑樘佯裝大怒,大罵了幾句萬安,這一罵聲傳遍了整個宮殿,宮女太監們俱都嚇的顫抖不已。
懷恩聽見朱佑樘罵聲,候在門外等著朱佑樘發話。
“懷恩,速傳朕口諭,讓萬安趕緊滾過來,朕在西暖閣等他。”
萬安在家中正提前過著退休生活,雖然被朱祐樘停職了幾天,但來自己府上送禮的百官依舊絡繹不絕,有些朝中政事,官員還得問自己的意見。除了內閣次輔劉吉、尹直,自從自己被停職以後再也沒有來過,而且看樣子還有意疏遠自己,但萬安一點兒也不慌。他也心中堅信著皇帝遲早會重新啟用他的。今天聽聞皇宮來人是陛下傳召自己進宮,萬安大喜。好好梳洗了一番,意氣奮發的進了宮,路上他甚至想好如果朱祐樘讓他繼續擔任內閣首輔,他得再三推辭一番,好讓朱祐樘知道,我萬安也是有脾氣的!
等萬安開開心心進了乾清宮西暖閣後,他才發現可能是自己想錯了。朱祐樘板著臉正翻看《十大奸臣傳》,懷恩、何鼎兩大內宦之首都在旁邊站立著來盯著自己。
“臣萬安參見陛下。”
朱祐樘看也沒有看萬安,一旁的懷恩將一摞奏疏丟在萬安腳下。萬安既然能做到內閣首輔,除了聯合李孜省進獻房中術,還有萬貴妃支援之外,自己也甚會察言觀色、揣摩聖意。從懷恩“丟”的那一個動作,和朱祐樘臉上的表情, 萬安知道今天不是好事是壞事。
萬安心中打定主意,只要自己厚著臉皮賴在這裡朱祐樘也奈何不了自己,自己當內閣首輔十餘年,什麼大風大浪自己沒有見過?先前自己出過多少么蛾子,只要自己假裝糊塗裝瘋賣傻就能逢凶化吉。
但當萬安翻開第一個奏疏,看著上面的名字,心中頓時萬念俱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