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梅嶺靜坐(二合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曾養性的加入對劉大炮來說,絕對是一個大大的驚喜,套一句比較俗氣的說法:這特麼就是如虎添翼,如魚得水啊。
而事後在耿精忠得知了此事之後,卻是乾脆利落的,將自己的家人也送到澄海來了,同時向劉大炮發出了援兵的請求, 甚至隱晦地表示,希望把整個王府都給搬到澄海來,以後他就在澄海養老了,但作為代價,公司必須給他足夠多的股份,讓他當一個閒散股東。
分明卻是也存了讓劉大炮乾脆收編自己的意思,剩下的只是討價還價而已了。
這當然不是說他耿精忠突然之間就大徹大悟,願意當一個大明的忠臣了,而是實在是形勢比人強,迫使他做了這樣一個看上去最為聰明的選擇罷了。
要知道三藩四鎮之中,就屬他的威望是最低的,因為人家吳三桂是王一代,尚之信和孫延齡都是王二代,只有他耿精忠是王三代,是個孫子。
而且還是個剛剛繼承王位不久的孫子。
父輩遺澤是個好東西,但遺澤這東西只能留下位置,卻是很難留下威望,最終這個位置能否轉化為貨真價實的權力,卻還是要看這個坐在位置上的人的能力的。
更何況,權力與責任從來都是事物的一體兩面,越是至高無上的權力就越是要擔負至重的責任,而生逢亂世,作為一個起兵造反的領袖, 身上最大的責任, 也是唯一的責任就是:贏。
結果他這仗都打了快半年的時間了,愣是打不下金華, 連李之芳都打不過, 而名義上是他的藩下將的曾養性卻都已經打下寧波了,更何況人家曾養性打的是什麼對手,人家面對的是清廷的康親王傑書,面對的是八旗天兵,自己帶的是靖南王府主力,人家曾養性帶的卻只是一支偏師。
這樣的既定事實之下,耿精忠他在軍中本來就不怎麼高的威望,自然就更是要大幅度下降了,本來還想著憑藉澄海城支援的先進火器打那李之芳一個狠的。
結果特麼的鄭經這個臭表臉的貨居然還把他的武器給劫了。
還把澄海城給圍了。
而儘管耿精忠很清楚鄭經絕對沒有可能攻破澄海城,但人家劉大炮以此為藉口拖延那批武器的交付的話,耿精忠也是一點脾氣也沒有,甚至完全都是在情理之中的。
何況劉大炮答應他的水師支援啊,武器支援啊,本來不就都給了曾養性了麼?
而此後曾養性在拜訪過澄海城之後,直接決定在澄海安家,卻分明已經是改換門庭的意思了,他能怎麼辦?他什麼也做不了。
只能是孤注一擲的全軍押上, 寄希望於速破李之芳,給自己找回一點顏面, 然而他用兵太臭,李之芳又真不愧是天下漢奸武將中的翹楚,竟反過來利用耿精忠急於求勝的心裡反向打了他一個埋伏,讓他反而大敗。
別說攻破金華了,都特麼退守到仙霞關了,若非是李之芳擔憂曾養性爆自己的後路,說不定都攻破仙霞關,幫清廷收復福建了。
所以遭逢大敗的耿精忠,在痛定思痛之後終於也認定,自己好像確實不是爭霸天下的料,都不用劉大炮做什麼,他現在麾下的將軍們就已經不太服他了,第一大將曾養性更是直接跳槽,再堅持自立割據的話,說不定就會有部下兵變了。
到那個時候,父祖兩輩留給他的遺澤,就便變成他的催命符。
聰明人,最能審時度勢了。
他本來野心也不大,如果清廷願意讓他繼續當靖南王的話他壓根就不會造反,此時既然遭遇了重挫,自然也就存了乾脆找一條大腿抱的心思,選擇也無非就是吳三桂與劉大炮兩人而已。
而這兩人中劉大炮又代表了明廷正統,且股東之間人格上完全平等的這個制度,又著實比較合他的胃口,再加上他與劉大炮又是鄰居,更重要的是他很清楚自己與劉大炮是相互互補的,說是雪中送炭或許不妥當,但也絕對好過去投靠吳三桂錦上添花。
更何況他在吳三桂眼裡就是個孫子,想來真要到了吳三桂手下,日後免不得要憋屈一些的,相較之下還是年齡比他更小一些的劉大炮,日後相處起來才會更加舒服。
劉大炮對耿精忠的投誠當然也是要表達熱烈歡迎的,不過這屬於曾養性投誠之下的買一贈一,倒是也沒有特別的興奮。
只是這樣一來,城外的鄭軍看起來,就著實是有點礙事了。
而就在劉大炮收到耿精忠的求援信,已經暗下決心要助他一臂之力攻下金華,收編他手中兵馬之後,這一個多月以來一直神隱不見訊息的海豐四鎮,終於有了訊息。
還是他主動派雷震天調查此事時得來的訊息。
簡單說,海豐四鎮在惠州城下的時候遇到了金光祖和劉秉權的綠營軍,簡單的打一打,他這頭再派出劉秉政作為說客逼逼一番,倆人直接就投降了,與此前計劃並無任何出入。
再之後攻下梅嶺三關,也是異常的順利,要知道十七世紀是火炮的世紀,古時候留下來的所謂雄關壁壘,如果沒經過特意的改造的話,在火炮齊射之下戰略地位早已經是今非昔比了,海豐四鎮的火炮持有數量本就遠超清軍,梅嶺三關作為漢朝時候的要塞又是年久失修,打起來真的不要太容易。
然後,喇布就親自南下,與馮振海交上手了。
“喇布居然要從梅嶺的方向出來,繞路來打澄海?他居然要從南邊來?他還真是看得起我。”
喇布要想打澄海,大體上是有三條路線的,一條是往北打,先破白顯忠,再沿著白顯忠的進軍的路線一路收復失地,威脅福州耿軍老巢,再順勢南下,攻打澄海。
這也是最為堂堂正正的方式,一路碾壓下來,與傑書進行聯手,將耿精忠與劉大炮一同搞定,一舉為清廷平定整個東南。
劉大炮幾乎可以肯定,如果是嶽樂負責江西戰事,一定會這麼大,突出一個氣勢恢宏,堂堂正正。
再一條路就是中路,也就是從贛州走水路入汀州,再從汀州南下,作為鄭經的援軍繼續合圍澄海城。
這條路也是劉大炮乃至鄭經倆人一致認定的,喇布最有可能走的一條路,勝在猥瑣,直接,即使打不下來澄海城也可以考慮在泉州爆耿精忠的後門,給耿精忠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變相的也算是援助了傑書了,難度上也比打北路更小一些,進可攻退可守的,實乃是上上策。
結果人家喇布壓根就不來。
反倒是選了最不可思議的南路。
南路是三條路中最順暢的,最利於大軍行進和補給運輸的,相對也是平原最廣袤,但問題是海豐四鎮就在梅嶺三關,而梅嶺三關又是南路的必經之路,所以這一仗……
好傢伙,劉大炮自己的援軍和鄭經的援軍互相之間打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