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虛張聲勢,就是道路兩側的山上多做疑兵。

也就是常說的疑兵之計。

作為著名的就是那個傳說當中的空城計。

只不過,王玄都這一計有兩用。

一是派出一千兵馬,在兩側山上多做旗幟,高出三四千的架勢來。

當然,這多半會被張郃識破。

不過,不要緊,要的就是讓張郃識破。

主要是起一個鋪墊的作用。

等到張郃攻不下街亭,準備撤退的時候,王玄都就會把這疑兵變成真兵趁勢掩殺,以取得更大的戰果。

疑兵變為真兵的方法就是每天往山上派三四百人,這樣既隱秘又對街亭小城的戰鬥力沒有妨礙。

如此幾天,就可以把疑兵變為真兵。

王玄都還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挖陷阱和陷馬坑。

鐵蒺藜、陷阱、陷馬坑對付騎兵的三件套,都給張郃用上,好不好使另說,能噁心人啊。

當下,王玄都便先安排了一千士兵分左右兩路上山,以作疑兵。

然後又派出三千士兵去挖陷阱和陷馬坑,等到鐵蒺藜打造好了在把鐵蒺藜灑到地面上以黃土和草屑覆蓋,不仔細看根本看不清楚的。

王玄都把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等張郃來給他上一課了。

除去這些,王玄都還準備罵一罵張郃。

張郃是先投韓馥,次投袁紹,最後跟的曹操。

說起來也是一個三姓家奴。

當然,東漢末年這個時期,三姓家奴不要太多,真以為只有呂布呂奉先一個人?

劉備何止三姓!

只不過是呂布最為出名罷了。

其實,這個並沒有什麼好罵的,一句話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改投個把主公太正常了。

王玄都又沒想講道理,他只是想人身攻擊,搞張郃心態罷了。

王玄都做這些事情都是抱著又棗沒棗打一竿子的心態,能起一點作用是一點作用,反正就是廢點口舌而已,又不麻煩。

詞王玄都都想好了。

把丞相罵王朗的詞修改一下就能用了,保準刺激。

王玄都花費了一點時間把諸葛丞相罵王朗的詞修改了一下,覺得殺傷力足夠了這才罷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