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槍口衝外(第1/2頁)
章節報錯
紐薩爾遠征軍經過長途跋涉後,終於抵達了博米爾。
這顆曾經是帝國農業重鎮的殖民星上遍地殘垣,到處都是已經白骨化的屍體。由於屍體上的所有服裝和可以證明身份的檔案都不見了,遠征軍一時間也難以區分他們究竟是遇難了的同胞,還是死在這裡的同盟人。
按照帝國方面之前接到的情報,在同盟人強行登陸之後,博米爾的帝國陸軍和其他博米爾公民與同盟人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在同盟人佔據博米爾的星際降落場,並且最後組絕了帝國和博米爾的通訊之前,帝國軍民消滅了超過數十萬名同盟士兵,而自身也付出了數倍於敵的代價。
這些骸骨上沒有服裝,但卻有不同的致命傷。看上去更像是參與了交戰的人——而不是被同盟人有計劃逐步屠殺的同胞。
遠征軍在博米爾上搜尋了足足五天,他們探訪了許多原本應當是城鎮的廢墟,在所有可能有人倖存的地方,大聲呼喊尋找著倖存者。
為了儘可能讓更多的倖存者得知遠征軍已經抵達的訊息,杜尚還專門命令士兵們修復好了博米爾最大的印刷廠中的幾臺印刷機,緊急印製了一批紅色的傳單,上面寫明瞭紐薩爾遠征軍的資訊,並且寫明瞭和遠征軍取得聯絡的方式。
紐薩爾遠征軍會在博米爾停留二十天,在這二十天的時間裡,倖存者們可以隨時和遠征軍計程車兵或者軍官們獲得聯絡,並且得到包括食物、水、緊急醫療、能源供應甚至撤離到紐薩爾的全部幫助。
杜尚敢於拉著整個艦隊在博米爾停留二十天,可不光是因為他同情博米爾人民的遭遇這麼簡單。他敢於讓長途跋涉之後的紐薩爾遠征軍在博米爾停留二十天,主要還是因為這裡倉庫中的天量儲備物資。
同盟進攻並且屠殺博米爾居民,並不是單純為了掠奪這顆殖民星而已。他們的目的是把這顆農業星打造成同盟進攻帝國腹地的重要中轉站和跳板。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同盟向博米爾運輸來了大量的物資。包括建築材料,工業原材料和大量的食品、武器彈藥。
從這些堆滿了上百座新建倉庫的物資就能看得出來,同盟人的目的絕不會只是種族滅絕這麼簡單。他們打算把博米爾變成一座完全屬於他們的,武裝到牙齒的要塞。
進攻帝國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躊躇滿志的同盟軍隊為了保證進攻的順利實施,在屠殺博米爾人的過程中,同盟人還在博米爾上建造了大量的大型設施,用於維修保障甚至製造大型主力艦。
在這些“維修廠”附近,紐薩爾遠征軍發現了大量的屍骨。很明顯,同盟人在建造這些工業設施的時候,大量使用了帝國居民作為勞動力。並且在這些現代奴隸工作致死後,將他們拋屍到了巨大的“坑洞”內。
根據隨軍牧師們的檢查可以看得出來,同盟人在“系統性屠殺”的領域已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至少隨軍牧師們從數萬具遺骸中隨機抽檢的幾十具遺體都是成年男性,而且生前應該體質都還不錯。
這二十天裡,遠征軍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委這些被拋棄在野外坑洞裡的博米爾居民的遺體……至少覆上一層黃土。
在這樣的工作完成之後,遠征軍才能開始接收並且改造這些維護基地——這裡的設施規模很大,甚至遠超紐薩爾現有的維護裝置。在杜尚看來,就算沒有那數百個大型倉庫裡堆積的天量物資,光憑這些維護基地,博米爾就值得來上一趟。
在派出了人手前去接收維護基地之後,遠征軍上下進入了難得的半休假狀態。
每天儘可能收斂遇難同胞遺體的工作還在進行,但很明顯……這並不是一件短時間內能夠完成的事情。遠征軍計程車兵們進行這項工作,基本都出於是“保證營區周圍衛生環境”的目的,而非其他原因。
出身貧寒的人民軍陸軍部分士兵對於收斂遇難者遺體的工作還有比較高的積極性,而那些海軍計程車兵們就不太一樣了——現在的海軍士兵和軍官們之中,有超過八成人還是舊紐薩爾衛戍海軍,以及後來補充過來的皇家第二近衛艦隊士兵。他們仍然將自己視為軍隊中的貴族,對於收斂同胞遺骸的工作完全沒有積極性。
隨著艦隊抵達博米爾的陸軍,甚至在全遠征軍進入“休假狀態”的第五天,和海軍士兵發生了嚴重的衝突。
衝突的結果非常嚴重,兩名陸軍士兵和七名海軍士兵,外加兩名海軍的低階軍官嚴重受傷。陸軍士兵的身體上全是銳器造成的創口,失血很多。而海軍計程車兵和軍官們則身體多處骨折,根據隨軍牧師的檢查,其中兩人恐怕要永久退出服役了。
聽到雙方起了衝突的杜尚臉色鐵青,他毫不猶豫的向自己的副官下達了命令——不管這件事情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起的頭,海軍參與的九人全部關入禁閉房間。在遠征軍回到紐薩爾,將他們交給軍事法庭審判之前,任何人不得釋放他們。
海軍軍艦上的禁閉間的設定,是源自風帆時代的古老傳統,也是海軍在戰時處罰士兵的第二嚴格的手段。在禁閉之上的,只有就地槍決。
禁閉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把某個人囚禁在小房間裡”這麼簡單。禁閉室一般都設計在最靠近軍艦船首的位置,沒有任何照明和採光裝置,通風條件極差,因此房間內的保暖效果幾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