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可控核聚變究竟是什麼(第1/3頁)
章節報錯
實際上,早在當初和大毛談遠東開發時,大毛就提出可以為炎國提供“核能發動機”和最新的“核潛艇”相關技術。
當時胡來對於核能並不瞭解,所以特意在國貨之光系統裡查詢過相關的核能資料。
系統裡確實有“核能航空發動機”技術出售,售價為兩億積分,但是!
胡來記得非常清楚,系統裡還特意提示過——因為當前世界尚未掌控“可控核聚變技術”,所以即使花費兩億積分購買了“核能航空發動機”,也只能使用現有世界的“可控核裂變技術”獲得核能能量。
當時他還特意在系統裡查詢過購買“可控核聚變”技術所需要的積分,當看到購買需要高達100億積分時,徹底沒了心思。
可沒想到……
這次“登上月球”後的橙色科技抽獎,竟然會抽到了價值100億積分的“可控核聚變技術”。
此時此刻,胡來心裡已經不只是激動,甚至有些恍忽。
實際上,人類很早就已經掌握了“不可控核聚變技術”和“不可控核裂變技術”。
在這兩項技術上,大家最為熟知的就是“原子彈”和“氫彈”。
“原子彈”採用的就是“不可控核裂變技術”,就是利用原子核(鈾核或鈽核)分裂成兩個或多個質量較小的原子後,激發整個核反應鏈式,然後在極短的時間內釋放大量能量。
當初廣島爆炸的原子彈,核裝藥的鈾235只有幾十公斤,但是卻達到了1.3萬噸tnt的當量,這就是核裂變的威力。
當然。
眾所周知,“核裂變”除了帶來巨大的能量爆炸外,還因為其採用的是鈾235、鈽239等放射性元素,所以也帶來了大量的核汙染和核輻射。
而“不可控核聚變技術”的代表作則是“氫彈”。
沒錯,氫彈。
“氫彈”和原子彈最大的不同是,氫彈爆炸的威力不僅大得多,而且爆炸後並不會產生任何核汙染和核輻射。
上世紀60年代時,蘇聯就曾經引爆了一顆20萬噸當量的氫彈炸出了深約230米的深坑當做水庫,這就是著名的“氫彈炸水庫”事件。
為什麼氫彈沒有輻射?
其原因就是,氫彈應用的“核聚變技術”採用的主要材料並不是放射性輻射元素鈾和鈽,而是氫的同位素氘和氚。
除此以外,月球上的氦3也是用於核聚變更好的原料,總之不管是氘和氚還是氦3對人類都沒有危害。
而它們進行核聚變後生成的物質又什麼什麼呢?
是氮氣,也就是平日在公園裡賣給小朋友們充氣球的那玩意。
很顯然,從安全環保的角度來講,“核聚變技術”絕對領先於“核裂變技術”!
但是,“核聚變技術”的優勢還不止這些。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說現今人類應用最多的“可控核裂變”技術了。
“可控核裂變”技術,本質上和“核聚變技術”一樣,都是透過控制核原料獲得大量的能源。
按照道理來講,成功掌握了“可控核裂變技術”後,人類的能源問題,特別是電力問題就應該能得到解決,畢竟核能在大家的腦海裡都是無窮無盡的半衰期加上極大的能量儲備。
但實際情況是——用於“核裂變”的鈾235、鈽239等放射性元素成本確實很低,可是處理“核廢料”的成本相當的高!
毫不誇張的說,如果加上處理核廢料的成本,那麼裂變核電站的成本將直線增加,甚至比普通的火電站成本還高,而且還伴隨著巨大的安全風險。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國家建設了少量核電站後,都不約而同停下了裂變核電站的建設;這也是為什麼核能聽起來這麼厲害,但實際上這麼多年也並沒有成為全世界主流發電能源的原因。
說到底,還是因為不僅成本沒有明顯優勢還伴隨巨大風險。
而“聚變核電站”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聚變核電站沒有輻射,也幾乎沒什麼核廢料,最重要的是,除了安全無汙染之外,核聚變能源的儲備也非常恐怖。
在地球的海水中,總共有10萬億噸的氘,也就意味著每1l的海水中大概含有30mg氘。
如果將其拿來進行核聚變,1l海水就能產生約合300l汽油的能量。
這就是真正的水變油。
目前從海水中提煉1kg重水(一氧化二氘)的成本大約是7重水用於核聚變將產生8000萬度的能量,按照5毛錢一度電,7000元rmb的價值。